國際太空競賽 臺灣衛星計畫更貼近民生

兩年前「福衛五號」升空,其實比預定時程晚了快1年,原因是幫忙發射的美國SpaceX公司火箭,發生爆炸,被拖累而延了快1年;而這次「福衛七號」發射,也因火箭準備因素而延期。因此引發外界好奇,臺灣的衛星發射,都必須依賴美國嗎?臺灣能自主研發出發射衛星的能力嗎?教育電台為您深入挖掘。

 

截止20世紀末,全球只有少數國家具有獨立衛星發射能力,這些被笑稱進入「太空俱樂部」國家和地區包括俄羅斯、美國、法國、日本、中國大陸、英國、歐洲太空總署、印度、以色列、伊朗、朝鮮和南韓等,那麼,臺灣現在的技術呢?

 

臺灣目前擁有的火箭技術,僅止於探空火箭,到2014年為止總共發射了10次探空火箭,載運儀器到太空蒐集科學資訊,隨即返回地面,蒐集到資訊有限,但若送衛星上太空,蒐集資料量就很豐富。不過,要送衛星進入繞行地球的軌道,需要推力更大的火箭,臺灣還沒有這種大型火箭,因此「福衛五號」與「福衛七號」都必須委託美國發射,有一說臺灣無法研發大型火箭是受限於沒有適合的發射場地,但也不排除受到國際上美中政治因素的阻擾,不願意臺灣擁有可與製作長程彈道飛彈相通的火箭研發技術。

 

對此,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副主任余政憲表示,太空計畫中通常分為衛星部門、地面部門、發射部門,全世界太空計劃都必須投入大量的資金與時間去完成,臺灣能夠投入的經費有限,要把資源投入在衛星或是投入在發射載具自然要有所取捨,政府希望在太空計畫中,對民生實用部分創造最大效益,因此選擇將經費投入衛星製造,當衛星發射成功在軌運行,能夠提供給臺灣有關地表拍攝、氣象資料等應用資訊,不僅嘉惠必須的民生資訊,也會讓太空計畫更有價值。

 

也因此,政院核定的第三期太空計畫將持續發展高解析度光學衛星,用來監測國土與環境變遷,從更嘉惠民生的方式,在國際的太空競賽中站穩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