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大陸大整頓 日企爆出走潮

【時報編譯柳繼剛綜合外電報導】除了成本費用日趨增加外,再加上日本政府出資補貼,許多日企趁著中國大陸近日大力整頓陸企之際,紛紛選擇在東南亞各地或印度落腳。但中國大陸有完整產業鏈優勢,又讓這些外商捨不得出走陷入長考之中。

距今30年前,東芝剛在大連設廠時,日本還是亞洲地區貿易與製造的佼佼者。不過物換星移下,現在已不可同日而語。2019年時,日本跟韓國與台灣之間的貿易量是3900億美元,但中國大陸卻是9350億美元,足足多出近2.5倍。

至於薪水方面,中國大陸勞工每小時的鐘點費已漲到約6.2美元,已是改革開放以來的10倍之多。按比例來說,雖然只是日本國內薪資的4分之1,但卻是泰國勞工的兩倍。回溯至2008年時,中國大陸的時薪還只跟泰國一樣平起平坐。

除生產成本愈來愈高以外,日本企業大舉出走中國大陸移往東南亞地區,也與最近許多陸企遭大力整頓有關。

其實,早從2012年開始,日本人直接在中國大陸投資就與日俱減,但在印尼、泰國、越南,甚至於南亞的印度,卻看見愈來愈多日商。以東芝來說,就是要用亞洲各地的產能來彌補從中國大陸撤出的不足。而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減少對中國大陸的的依賴性。

像日本小型電子公司OKI也宣布,將棄守位於深圳有20多年歷史的工廠,不再當地製造印表機,生產線將全部轉到泰國。不過,由於中國大陸有完整的產業鏈結構,就製造與經營層面來說,都較有便捷優勢。因此,還是有很多日企選擇會留在中國大陸。

根據有官方色彩的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在2020年的調查,僅8%日企表示將減少或撤走自己在中國大陸的工廠。以東芝來說,就算出走到東南亞,在大連還是保有幾條產線。

即使一些外商說自己有多愛國,也不會想要一刀切斷與中國大陸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關係。不過,若企業想要樽節開支與確保貨源的話,中國大陸已不再是首選,因其他亞洲國家已取而代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