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紙纖維藝術雙年展 綻放材質迷人多樣性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國立臺灣工藝中心主辦2023/24「國際紙纖維藝術雙年展」中正紀念堂盛大登場,以「地球說話:給紙發聲」為主題,17國44位藝術家54件作品,以原纖維和混合纖維創作,著墨紙張迷人演變和多樣性,當纖維被轉化成雕塑、裝置、影像和表演,反映不分國界、種族共同的理解、感謝與憂心,展現紙纖維當代創作的豐富樣貌。
工藝中心表示,國際紙纖維藝術雙年展(IBPFA)2012年由法國藝術家Jan Fairbairn-Edwards女士創辦,扮演當代紙纖維藝術新平臺,2016年首次巡迴來臺進駐世界宗教博物館展出,後續工藝中心與法方透過共同策辦模式,已經兩度移至臺灣展出,包括2017/18「壯美的自然」、2021/22「蛻」兩次展出,本屆雙年展由工藝中心完全接手主辦權,展期至明年3月31日。
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表示,紙是人類文明重要載體,紙工藝迄今轉化成設計及藝術的本體表述,未來以「生存」的技術為底蘊,從「生活」探尋美好價值,提昇成為「生命」層次的藝術領域,這屆國際紙纖維藝術雙年展邀請國際纖維藝術家Amy Richard擔任策展人,年初進行國際徵件,24國106位藝術家179件報名,最終通過審查獲選參展者共計17國44位藝術家54件作品,希望更多人了解紙纖維藝術多元風貌及無限可能。
工藝中心指出,紙纖維藝術家把纖維轉化成雕塑、裝置、影像和表演,他們採取寫實或詩意風格,將紙纖維細密的線條,淘洗、風乾、過濾、編織、重組,從創作者本身視角,去親近模擬自然,傳達對環境的擔憂、對武裝衝突反思、對未來世界的謬思,反映不分國界、種族共同觀點。
國立臺灣工藝中心主辦2023/24「國際紙纖維藝術雙年展」中正紀念堂盛大登場。(文化部提供)
臺灣紙纖藝術家歐陽慈作品《摩崖・疊獻》。(文化部提供)
澳洲紙纖藝術家Gloria_Florez作品《森林大使》。(文化部提供)
臺灣紙纖藝術家彭賢祥作品《無字之書》。(文化部提供)
韓國紙纖藝術家Jounghye_Yoo作品《月光流經的道路》。(文化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