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抗疫救經濟 工業國舉債創新高

【時報-台北電】為了對抗新冠肺炎與救經濟,全球富裕國家2020年總共舉債18兆美元,寫下歷史新高紀錄。儘管債務爆表,受惠於央行大舉加碼購債規模,以及民間投資者不太擔憂國債膨脹的支撐下,借貸成本下探歷史低點,債息負擔甚至不增反降。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公布的政府借貸年度報告指出,37個成員國在2020年共計發債18兆美元,籌措的資金用於疫情期間為民眾與企業提供紓困以及負擔高額的醫療成本。

OECD指出,2020年發債金額比2019年高出6.8兆美元,寫下近代史上最大年增幅度。

另一方面,借貸成本更是銳減。去年發行的債券金額有近八成殖利率低於1%,反觀2019年此比重為37%。在2020年銷售的債券中,逾二成殖利率甚至低於零,意味投資人借錢給政府,實際上還須支付費用給政府。

OECD研究指出,新冠病毒疫情爆發首年,政府公債銷售暴增,幾乎是前一次高點、全球金融海嘯時期的將近兩倍。此外,與雷曼兄弟2008年9月倒閉後數年相比,2020年債券殖利率甚至還更低,政府的利息成本也比金融海嘯之前還低。

多數已開發國家龐大借貸,反映疫情時期的獨特環境。因為社交距離限令,使得政府對勞工和企業的補助達到史無前例的水準,同時決策者、投資者與經濟學家對政府赤字的態度也比十年前更寬鬆。

OECD政策分析師科茨(Fatos Koc)表示,「這是金融海嘯學到的教訓,就是政府不能太早收回財政支持。」

OECD預料,今年已開發國家發債仍可能攀升,不過增幅會比去年減緩,多數將由美國發行。美國總統拜登已提出規模1.9兆美元的新冠疫情紓困法案。

與金融海嘯時期,許多專家對於舉債過於龐大感到擔憂相比,此次自疫情開始迄今,支持財政緊縮人士相對少見許多,反映央行大規模購債已被視為標準的政策工具。(新聞來源:工商時報─陳怡均/綜合外電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