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世界忽略的北極,觀察疫情衝擊

作者:極地 Wilson/極地科研與探險

2021 年 7 月 1 日起,歐盟範圍內的疫苗接種證書,將成為北極愛好者的旅遊門票,至少理論上,允許免隔離進入格陵蘭島、冰島和挪威。不過如果仔細看看入境規定,仍然需要考慮一些因素,才能真正在北極地區旅遊。

從今年 5 月起,台灣從零星的新冠肺炎本土案例,演變成疫情一發不可收拾,民眾每日被最新確診數字的消息洗版。放眼全球,隨著多種變異病毒擴散,北極八國──丹麥、加拿大、俄羅斯、挪威、瑞典、芬蘭、美國阿拉斯加和冰島──也都無一倖免。

過去半年,我一直住在世界上最北的城市,也是疫情下最後的淨土──挪威屬地斯瓦爾巴群島朗伊爾城(Longyearbyen, Svalbard)居住。得益於偏遠的地理位置、現代化的城市設施,以及較少的人口流動和嚴格的防疫措施,這裡至今還沒有發現新冠肺炎案例。

可是很多北極的社區就沒有這麽幸運了,特別是偏僻落後的因紐特人村落,醫療設備嚴重不足,藥物補給不及時,加上居民防疫意識薄弱,往往一人感染、全村遭殃,疫情為他們帶來毀滅性的衝擊。

一個世紀前,北極也曾受大型流行病侵襲

很多人似乎忘記了,100 多年前西班牙流感曾以驚人的速度蔓延到世界各地,數百萬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倖存下來的年輕人回國後,卻死於肺出血、水腫和其他由「A型流感病毒H1N1亞型」引起的呼吸道感染。

從 1918 年到 1920 年,西班牙流感感染了世界 25% 的人口,造成 1,700 萬至 5,000 萬人死亡。阿拉斯加的布瑞維格米申(Brevig Mission),在流感襲擊的 5 天後,80 名村民中有 72 人死亡。病毒不斷蔓延,布瑞維格米申以南的金礦小鎮諾姆(Nome)中,250 名因紐皮雅特人(Iñupiat)只剩下 75 人;以北的小村莊約克(York)人口全部死亡。

北極的另一邊,7 名年輕男子從挪威向北航行,期望在斯瓦爾巴的煤礦尋找新工作,誰知在途中感染了西班牙流感。被病毒擊倒後,這些人長眠在斯瓦爾巴的永久凍土下。1919 年 6 月海冰破開後,船隻帶著流感病毒抵達格陵蘭,隨後當地 1.6% 人口喪命。流感病毒摧毀了許多北極原住民社區,也讓很多人的成為了孤兒。

第 N 波疫情再度爆發,北極原住民健康情況堪憂

時至今日,面對新一輪疫情的爆發,相較於台灣的戰戰兢兢,北極各國當局似乎沒有吸取歷史教訓,甚至做出了大膽的決定:從 7 月 1 日起,開放旅客進入北極地區。

理論上來說,只要擁有歐盟疫苗接種證書,或證明過去 6 個月内曾患新冠肺炎的人,從歐盟地區出發,無需檢疫和隔離就可以到格陵蘭島、冰島和挪威遊玩。俄羅斯當局甚至繼續派遣非本地人進入北極地區開採石油和天然氣。

為了開發北極自然資源和旅游經濟,很多地區已經被發展成小城鎮,但實際上,大部分原住民和定居的白人仍像活在平行時空,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有著明顯差異。

北極的原住民對西班牙流感的致命後果仍記憶猶新,面對新冠疫情的大爆發,為求自保,在較偏遠地區的他們自成一國,盡量限制外來者進入,通過大自然獲取食物。儘管早期預防工作做足,但其他物資補給、衛生資訊和醫療服務卻十分受限,而且原住民的居住環境往往比較擁擠狹窄,村内又缺乏醫院和診所這些基礎設施,更不要提疫苗和呼吸機了。

小弟與俄羅斯科拉半島北極居民(涅涅茨人)朋友聊天時發現,他們防疫意識嚴重不足,沒有戴口罩的習慣,且繼續平常的社交生活。可以預見,脆弱的原住民社區將會迎來新一輪危機。

回顧近兩年:北極旅遊業和科研工作大受打擊

新冠疫情的持續,除了令原住民的健康受到威脅以外,他們的生計也大受打擊。很多原住民本來都依賴旅遊觀光業維生,為世界各地的遊客提供戶外探險嚮導、遊輪導賞、狗拉雪橇、冰屋體驗、冰川探秘、極光追蹤等服務,甚至是狩獵文化體驗等行程。

疫情持續蔓延,各國大門不再對旅客開放,近兩年内出門旅遊成為奢望。除了有政府背景的大型旅遊公司獲得支援外,許多由原住民營運的小型旅遊公司相繼破產,旅遊行業鏈條的從業者都深陷泥潭。小弟認識的好幾個極地嚮導都被迫改行,轉而去做打掃清潔或建築裝修。

極地科研工作同樣受到影響。許多追蹤性研究需要科學家團隊在北極越冬收集數據,小弟工作的德國艾佛瑞德維根納極地海洋研究所(Alfred Wegener Institute Helmholtz Centre for Polar and Marine Research)所屬的「RV極星號」(RV Polarstern)破冰船,去年 9 月就帶著 19 個國家的科學家組成極地探險隊,原計畫開展為期一年的考研探險,研究極地的氣候變遷,但疫情來襲,受到旅行限制,該船無法從挪威或俄羅斯獲得空運補給,不得不向南航行以進行補給,北極的航程被迫中斷。

各國出入境管控政策不斷調整,研究人員無法按計畫到達北極進行實地考察,很多研究被迫擱置;已經到北極的人員,卻又擔心不知道要被困多久,加上極地科研基地和科研船的醫療設備簡陋,一旦病毒傳播,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研究員人心惶惶、歸心似箭,不少研究項目都需要暫停甚至取消。

小弟剛剛到達斯瓦爾巴時,也需要隔離 14 天才可以外出進行實地考察,又因為沒有足夠的人手,光是研究許可證的申請就處理了一個月,連儀器裝備的運送都成問題。疫情對 2020 年北極科研考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很多研究數據都將出現真空。

筆者在斯瓦爾巴朗伊爾城附近的 Foxfonna 冰川收集數據,疫情使每一次外出考察都十分艱難。圖/極地 Wilson 提供
筆者在斯瓦爾巴朗伊爾城附近的 Foxfonna 冰川收集數據,疫情使每一次外出考察都十分艱難。圖/極地 Wilson 提供

人類病了,還是地球病了?

有人說,這波疫情就像是地球自我啟動的保護措施,在地球傷害到達臨界點時,主動剔除它所認為的病毒──人類。這個講法雖然很冷血,但確實疫情以來,許多人類活動停擺,多地獲得較低的碳排放。

不過看香港、台灣和全球的新聞,大家都想儘快控制疫情,然後進行報復性消費,回到過去全球化的生活,這些情況著實讓我感到擔憂。實際上,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已經使得全球氣候變遷,這長久以來造成的影響,是不會只因為疫情之下人類活動暫緩而改變的。

懇請大家忙於應對疫情的同時,也把這次疫情視作大自然給人類的警示,好好反思我們與大自然脫節(disconnection)的生活方式,給自己的學習、工作和消費習慣好好「洗牌」,讓我們每一個人不再是地球的「病毒」,而是幫助地球提高免疫力的「複合維他命」。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疫情下的最後淨土,卻開放遊客進入?──我在被世界忽略的北極,觀察新冠肺炎衝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極地探險專家張偉賢:面對悶到爆的居家隔離,給你的 6 個實用建議
「沒有」防疫的平行世界:每日死亡 3-4 千人,「屍體數量就像每天都掉下一架飛機」

作者簡介:

極地 Wilson,張偉賢是極地科研與探險諮詢公司 PRECon 的創辦人,PTGA 資深極地探險嚮導,也是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和美國探索者協會成員。目前在聖彼德堡大學就讀極地與海洋研究碩士課程。他生於繁華忙碌的香港,自 2011 年起成為首個華裔極地探險專家,多年來在極地和荒野探險行業工作累計超過 1000 個工作日。他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旅行家、飛行員和高山遠征領袖,曾通過商業贊助到訪80多個國家並在五大洲攀登多個高峰。2019 年他擔任橘子基金會「前進南極點」冒險計畫的顧問和嚮導,帶領台灣首支隊伍以越野滑雪方式抵達南極點。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