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內核正在變形「類似山崩」!會引發大地震嗎?科學家揭2大未來隱患

近期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科學家發現地球內核的形狀正在發生變化!這一變動不僅揭示了地球內部複雜的動態機制,也讓人們開始擔憂這是否會對地震或地球磁場產生影響。

地球內核的形狀為什麼會改變?

地球內核由固態鐵鎳組成,外圍包裹著液態金屬的外核,液態外核中的流動若發生變化,可能對內核施加壓力,導致其表面出現地形起伏,甚至類似山崩滑移的現象。

而地震波是科學家探索地球內部結構的重要工具,近期研究分析了1991年至2023年之間168次地震波的數據,顯示內核表面的形狀確實在變化,這或是內核內部複雜運動的結果。

內核的旋轉方向和速度並非固定不變,研究指出,內核的旋轉曾在2010年開始放緩,並逐漸相對於地球逆向旋轉,這也可能是形狀變動的原因之一。

內核變動會引發大地震嗎?

地震通常是由地殼和上部地函的板塊運動所致,當板塊之間的壓力累積到一定程度時釋放能量,就會引發地震,因此,內核的變動並非直接地震成因。

內核的形狀變化是一個緩慢而長期的過程,可能需要數千萬年或更長時間才能引發顯著影響,因此,短期內對地震的直接影響非常有限。

內核形狀變化會帶來哪些間接影響?

地磁場可能改變

地球的磁場由內核和外核的交互運動產生,內核形狀變化可能影響磁場的強度或方向,這雖然不會立即引發地震,但可能對地球內部的應力分佈造成長期影響。

自轉速度的微幅變化

內核的變動可能影響到地球的自轉速度,根據2018年的研究,某些年份大地震頻率增加可能與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有一定相關,但這種效應非常微弱。

重力異常或影響應力分布

如果內核形狀改變影響到地球內部質量的分佈,可能產生局部重力異常,進一步改變地殼的應力狀況。這是科學家正在探索的一個潛在機制。

內核冷卻後會發生什麼?

科學家預測,隨著內核逐漸冷卻,最終將完全固化,屆時地球的磁場可能消失,磁場消失將削弱地球抵禦太陽輻射的能力,可能對地球表面環境造成長期影響

然而,這一過程需要數十億年的時間,不在當前人類文明的可見範圍內。

隨著地震波探測技術和地球物理研究的進步,科學家能夠更精確地觀測內核的變化,未來,可能利用更高靈敏度的傳感器和全球地震數據網絡,深入研究內核變化與地震之間的潛在聯繫。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