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後的夜晚》:夢境雖短,但真摯的愛是永恆不滅

瑰麗奇幻的畫面、打破傳統敘事方式的格局,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以一種超乎觀眾想像的精彩,迸發許許多多畫面中意想不到的浪漫,這是導演畢贛令人讚歎的安排,而你我都能從故事中的無盡巧思中,窺探那別具有詩意的美妙。

今年才29歲、1989年生於貴州凱里的畢贛,2015年首部長片《路邊野餐》以其獨特的作者風格深獲各國際影展肯定,並獲第52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地球最後的夜晚》為其第二部劇情長片,入選2018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

金馬55 X《遠見》專題報導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兩部作品都以故鄉凱里為背景,也由於對家鄉的關切和溫暖,令他能從最道地的觀察中,道出這座縣級小城獨一無二的火花。雖然童年時期父母離異、家境並不富裕,但獨立的生活,也培養出他豐沛的思考特質,愛寫詩的藝術氣質,更成了電影作品滿滿韻味的篇章。

《地球最後的夜晚》故事描述,消失多年的羅紘武回到故鄉,尋找昔日好友與戀人的蹤跡。那個喚作萬綺雯的神祕女子,多年前他與她一起度過的那個祕密的夏天,重新在他腦海裏浮現。女子自始至終都沒有說出她真實的名字,關於她的過去,以及更多的事。他只能穿梭在宛如迷宮與廢墟般的小鎮,試圖搜尋她的身影……

電影從一名殺手的懸疑故事出發,說的卻是一個今昔交錯的奇幻旅程。

這是畢贛繼《路邊野餐》後,再次以凱里為背景,請來湯唯、黃覺、張艾嘉、李鴻其、陳永忠共同演出,姚宏易等人的絕美攝影,林強的迷幻樂音,打造出一個虛實交錯的世界,承載著那些破碎而潮濕斑駁的記憶。神乎其技的場面調度,富含詩意的一鏡到底,邀請觀眾跟著劇中人一同戴上3D眼鏡,念出旋轉房子的咒語,進入畢贛最深邃迷離的夢境。

這種完全打破傳統概念的詮釋方式,在2018第55屆金馬獎當中,共入圍5項大獎,包含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音效。

畢贛分享,這個劇本講述的就是一個男人失去一個女人,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線索,接著,他開始漸漸寫成黑色電影的模樣,再把它整個反過來,打散穿插,「先把它寫成一個類型片的劇本,再開始用電影語言、結構去破壞它。」

「好像一直以來,我拍電影的模式就是這樣,像是時間都不是線性的,然後常常開始閃回。」畢贛說,這是電影的優勢,在記憶不斷交錯的過程中,觀眾會有更多的想像。

在《地球最後的夜晚》中,他打破傳統電影應有的模式,獨特的電影語言讓片子前半段是斷斷續續,有很多畫面交織其中,然而後面一半是持續的,希望能以一種最簡單、直覺的方式獲得時間,再用3D的畫面去表述夢境,這樣的內容特別迷人。

畢贛說,電影就是希望觀眾細細的去體會它,不用管它背後是否很難、有許多不同的挑戰,只要想像在夢裡面、在腦海裡面,雖然夢境是很快速的,但是在電影中它卻是這麼實實在在的發生。

和金馬頗有淵源的畢贛,三年前以首部劇情長片《路邊野餐》一舉贏得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同年入選金馬創投會議的企劃《地球最後的夜晚》,不僅榮膺本屆金馬影展開幕片,還獲得金馬獎的提名,讓他感到十分開心與榮幸。

畢贛表示雖然電影中有懸疑、有偵探般的故事劇情,但他認為這不僅是一部黑色電影,也是一部浪漫甜蜜的「愛情電影」。

除此之外,畢贛也把男主角黃覺一貫的硬漢形象,挖掘出內心的柔情與脆弱。黃覺為了此片不僅苦練凱里話,更在當地待了十一個月,讓自己融入環境,也坦承為達到導演一鏡到底的要求,心裡充滿焦慮,深怕一旦重拍就會錯過最好時機。

首度和畢贛合作的金馬獎最佳新演員得主李鴻其,也揭開他與導演合作的機緣,2015年兩人同時入圍金馬獎,他獲得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畢贛則贏得最佳新導演,相談甚歡的兩人決定合作《地球最後的夜晚》,但李鴻其笑稱:「我原本以為自己會是男主角,結果不是。」

而首次與湯唯、黃覺、張艾嘉等明星演員合作的陳永忠,坦言開拍之前充滿壓力,不僅花了兩、三個月勤健身、練跳舞,還每天把成果錄給劇組檢查,讓自己完全進入角色的狀態,「好像學生在交作業」,不過也表示這樣的經歷讓他受益良多,希望日後有機會可以再繼續合作。

事實上,《地球最後的夜晚》劇本原本就設定完整劇情與人物性格,但導演刻意在後製時打碎了整個故事,有些觀眾可能看不懂,因為每個人的感受不同,但這部電影需要慢慢品味,「第一天看可能是一個樣,第二天睡醒你會想起電影畫面與感受,第三天你會想到更深沉的東西。」就像罈釀了很久的美酒,越陳越香。

就像那幾句電影台詞,「用刀尖入水/用顯微鏡看雪/就算反覆如此/還是忍不住問/你數過天上的星星嗎?/它們像小鳥一樣/總在我胸口跳傘。」

「你怎麼可以送人錶呢?錶代表永恆啊。」「妳怎麼可以送人煙花呢?煙花代表短暫啊。」「我們不就是短暫的嗎?」

夢境雖短,但真摯的愛是永恆不滅的。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