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農拚經濟如何從旁扶一把?

地方農業政策

當鄉下村落裡僅剩老農還在耕作,年輕人卻寧願遠走他鄉也不願務農;當世界各地的蔬菜水果紛紛運至超市高價販賣,而島嶼豐收各種果物卻因需求不足而遭遇銷毀下場。台灣的農業前途撲朔迷離,正等待著改變的契機扭轉新局。

做為台灣南部第一大城市,高雄市同時具備了多種元素:既是工業要鎮,也是繁榮商業城;既有科技園區,也有大片大片富饒的農田。

2010年縣市合併後,高雄市政府逐漸意識到農業扮演的重要角色,因此推動諸多農業政策,發展至今,建立起「型農大聯盟」品牌,為高雄農業引入年輕活水,也提升農產品品質;創立農業勞動力分級,舒緩農業缺工;也推動農產計畫生產,讓香蕉耕地不增反減,提升質而非量;輔導農會及農業生產合作社通過GLOBAL G.A.P.驗證與清真認證,打開邁入國際的門。

種種政策從地方扎根,來改善地區的農業狀況,高雄市市長許立明以地方政府的角色分享如何從第一線扎根,帶動農業新氣象。

讓型「農」 學習商業經營管理

高齡化、勞動力減少與外移、薪資差異等都是導致農業缺工的原因,而更讓人頭疼的是季節性與臨時性的缺工,農忙與農閒時的人力需求相差太大,如此不穩定的狀態更讓年輕人望之卻步。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從頭改造農業的形象,增加年輕人從農意願,而「型農」培訓計畫就是其中之一。

有別於多數農業培訓課程著重在生產技術,高雄市政府以「不教生產教生財」及「農業六級產業整合」為核心概念,教導農民經營管理,包括品牌行銷、顧客資料庫管理、營運管理,甚至連口語表達、攝影技巧、文案發想、包裝設計等商業技巧。

自2012年起,高雄市已經培訓了超過550位的型農,這些返鄉青年讓農業在質量上都有明顯的改變,且成功翻轉了高齡老農的悲情形象,變為高度專業、兼顧生活品質的型農,因為提升了農業價值,產生良性循環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

缺工問題 LINE大學生來打工

臨時性的缺工問題,則透過勞動力分級的方式來舒緩。高雄市目前共計有120位農業師傅及農耕士在各區協助農務工作,每年約可協助31,680人次的農務工作,但仍然供不應求。

因此高雄市首創「勞動力分級」的概念,將中、高階、需要技術性的工作,交由「農業技術團」來執行;而初階勞動力如採收、分級包裝、除草、、等,則交由農村附近的大學生協助,管道是通訊軟體 Line 中的「好農無限+」人力資源庫。

以2018年的玉荷包採收期為例,此平台媒合了包括實踐大學、高雄第一科大、義守大學、樹德科大等超過1,000人次的大學生,到大樹區協助玉荷包的採收與包裝,每則人力需求平均只要2~3小時就會有學生報名,解決了農忙期人力不足的問題,也讓大學生在假期時間增加打工機會,進一步達到食農教育的功能。

玉荷包推高端市場 並進軍新加坡

台灣多數農地都有耕地狹小、較難達到經濟生產規模的問題,以至於成本過高、失去市場優勢,再加上豐收與歉收都會導致市場供需失調,不是穀賤傷農、就是穀貴傷民,解決方法唯有輔導農產轉型,以計畫生產方式調配耕種,並往高品質的精緻農業邁進。

106年高雄玉荷包荔枝耕種面積約2,400公頃,為全國第一。為了提升收益,高雄市從102年起輔導推廣「粒裝玉荷包」,透過產品分級與市場區隔,將玉荷包推往高端市場。剪枝留果,雖然增加了人力支出,「但枝葉運到都市會成為垃圾,留在產地卻是『有機肥』,能為環保盡一分力,農民與有榮焉,」而且單純玉荷包果粒,也有利於選果機選別分級。

今年更突破冷鏈技術,將玉荷包荔枝的貯運時間由一週延長到一個月,以芳境果菜運銷合作社型農許倫肇為例,今年玉荷包首度前進新加坡,150間超市同步上架,品質上深獲好評,明年將持續與穩定供貨。

價值升值 農業六級產業整合

在許多農業大國,食品加工產業都扮演了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不僅可以消化過產具有時效性的農產品、提升外銷運輸的便利性,更是讓農產品加值的關鍵環節。而觀光休閒農業的出現,更增加了農業可能性,不再只是單純的生產,而是商業上不斷加值的模式。

六級產業化在高雄型農身上得到了許多實驗,像是與乖乖公司共同研發推出的「香蕉米乖乖」的旗山第三代蕉農郭泰呈;開發「寶島第一味」玉荷包酒釀香腸的曾湘樺、有「衝浪雞」名號的元榆牧場陳立言等。型農間透過推陳出新的合作模式,不僅在全國各地拓展通路,甚至遠征東南亞、日本、上海、中東等國際市場,突破了小農經濟的限制,打造出新的合作經濟鏈。

「危機就是轉機」,面對複雜的農業問題與產銷失衡時,反而正是調整農業政策的最佳時機,做為地方政府,必須時時與中央農政單位密切合作,並不斷地吸取經驗作為面對未來農業問題的因應能力,不斷提高農產的經濟價值與單位產量,從落實食品安全、產銷履歷,到推廣計畫生產、產品分級、建立品牌,到冷鍊技術的研發與拓展外銷市場,透過農業六級化的合作鍊概念持續往精緻農業的目標邁進,讓高美味的優良水果、花卉等農產都能迎向國際,走出自己的路。

六級產業化 2012年在高雄舉辦的南方農業論壇,受邀演講的日本KOSO經營研究所所長後,久博首次在台灣提及「六級產業化」這個名詞,而其起源則是1997年東京大學榮譽教授今村奈良臣,為促進日本中山間地區發展率先倡議「六級產業化」。 所謂「六級產業化」,是一個以三級產業概念為基礎,所進化的概念公式「1級產業×2級產業×3級產業=6級產業化」,將農業生產、加工及服務觀光整合,提升產業經濟效益。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