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瑰寶與大自然天威

作者:on.cc東網-海雲間(生態評論員)

(作者海雲間圖片)
(作者海雲間圖片)

這幾年來,台北市的防洪治水工程,多數採「上游保水、中游減洪、下游防洪」之總合治水策略,並整治出一系列的親水公園、步道等,將都市休憩場所與生態教育結合在一起,成功營造都市水路環境化,位於溪流眾多、群山環繞下的內湖區,治水策略及水岸發展視覺效果,與北市其它區域相較更勝一籌。

台北市瑰寶「內湖區」,擁有眾多蜿蜒河流與茂密群山,為北市優良戶外踏青近郊,但每當豪雨來襲鬧水患時,內湖區往往成了台北第一處傳出災情之地,淹水情況也總是名列前茅。上月連日暴雨來襲時,內湖區仍傳出部份地區嚴重淹水。

雖然內湖區已強化河川總合治水,大大提高了防汛功能,並改善了山坡地林相,可每當暴雨入境時,緊鄰群山與老舊聚落、河川邊緣及低窪地等,仍處於土石流與淹水潛勢區。

颱風季在即,處於警戒區的內湖住戶,生活在這樣危機四伏環境中,肯定又要憂心忡忡了。但是政府也只能改善環境、加強防洪策略與防災宣導、疏散避難等,卻難擋大自然的天威。

北市內湖區這一塊瑰寶,民生富裕而昌盛又群山擁抱、流水潺潺,同時擁有城市的繁榮與鄉野謐靜。內湖除了著名的二湖,還有數不完的登山步道、親水溪畔,凡造訪過這兒的遊客,相信都能感受到這塊土地的繁華與悠閒芬圍,並不由自主要羨慕當地居民。然而,當大自然帶來過多雨量時,內湖嚴重的災情,卻又多麼令人同情與恐懼。

利弊參半的內湖,雖然常年受水災之苦,可綠色基盤及河川調洪方面,養護成效均相當不錯,其自然原貌結合了人工營造登山步道、水岸景觀,成功發展出人與大自然的共生闗係,在整體建構視覺效果上,雖然仍過於人工化,但整體而言,不得不誇上它幾句,尤其原雜亂荒蕪林相改善後,許多鳥類、昆蟲,以其他小動物等,又重新在林中活躍起來,整治後的河川生態也日益豐富,為生態教育提供最寶貴的資源。

植被恢復、水土保持與防洪,為內湖環境優化重頭戲,但過去的登山步道及水岸,為了方便遊客步行而太過水泥化,水泥化的環境,會破壞土地植被且不利於植物生長,自然生態就難以恢復。

但這幾年經過台北市的總合治水策略後,豋山步道及親水步道,大部份採用天然石塊鋪路。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石塊,石塊底下的水泥成分有多少,我們也不清楚,但是在視覺上,感覺已減少了水泥的使用。

內湖區經過總合治水後,許多水岸步道景觀,外觀還是過於人工化,但感覺較符合環境優化,其中的「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整條蜿蜒水岸親水步道路面也採用石塊,且坡度平緩,很適合全家老少步行,並且步道大部份維持溪流原貌,水岸植物及水中魚類、水棲昆蟲生態非常豐富。

到了夏天時,中游不時可見遊客戲水,遊客的環境維護也相當不錯,不常見垃圾遺留破壞環境。當然,此條治水生態區水岸,能保持如此乾淨環境,最大功臣仍歸屬當地社區的志工群。這群志工,來自山腳下的兩個社區。

然,很不幸的,上個月連日暴雨,為這兩個社區,帶了嚴重的淹水之苦,讓我們又見識到大自然的威力,再度否決了人類的「人定勝天」狂語。

大溝溪經總合治水中游減洪後,不但解決了下游住戶的淹水問題,也改善了水質,讓水生物有了棲息環境而搖身一變,成了生態溪溝。

內湖區能真正擺脫水患威脅,成為北市名符其實的瑰寶嗎?這得看北市總合治水的智慧,如何與大自然的權威抗衝了。

更多東網評論

《網友觀點》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goo.gl/iRPx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