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俄烏戰爭比任何衝突都還危險!」《華爾街日報》首席外交記者的駐外經驗談

臺大新聞研究所9日舉辦「我的外事記者生活:從烏克蘭到中國」講座,邀請《華爾街日報》首席外交記者、2023年普立茲獎入圍者特羅菲莫夫(Yaroslav Trofimov)主講,分享他在烏克蘭、阿富汗及伊拉克等地產製國際新聞的經驗。

現年53歲的特羅菲莫夫,出生於烏克蘭,而後赴美國紐約求學,接著在義大利和新加坡展開記者生涯。1999年開始,特羅菲莫夫以外交記者身份替《華爾街日報》(WSJ)撰稿,報導內容涵蓋中東、非洲及亞洲等地區。2015年之前,他是《華爾街日報》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分社的社長,目前則是該報的首席外交記者。

特羅菲莫夫的報導卓越且深刻,更讓他在今年和去年兩度入圍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入圍原因分別是:報導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以及神學士(Taliban,又譯「塔利班」)接管阿富汗。

除此之外,他目前也著有《戰爭中的信仰:從巴格達到廷巴克圖的的伊斯蘭前線之旅》(Faith at War: A Journey on the Frontlines of Islam, from Baghdad to Timbuktu,暫譯)及《圍攻麥加:伊斯蘭教聖殿中被遺忘的起義和基地組織的誕生》(The Siege of Mecca: The Forgotten Uprising in Islam's Holiest Shrine and the Birth of Al Qaeda )2書。據悉,他明年也將出版另一本關於烏克蘭的著作。

20230609-華爾街日報記者Yaroslav Trofimov 台大新聞研究所演講。(陳思明攝)
20230609-華爾街日報記者Yaroslav Trofimov 台大新聞研究所演講。(陳思明攝)

20230609-華爾街日報記者Yaroslav Trofimov 台大新聞研究所演講。(陳思明攝)

見證阿富汗首都淪陷

演講一開場,特羅菲莫夫便回顧2021年美軍撤離阿富汗後,極端保守伊斯蘭教組織「神學士」重掌政權的過程。他說,那年8月15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Kabul)淪陷那一天,他人就在現場。

當時包括美國政府在內的多數國家,都對幫助處於崩潰邊緣的阿富汗興趣缺缺,只有烏克蘭和墨西哥願意伸出援手,派遣飛機營救當地居民。眼見神學士大軍步步逼近,阿富汗總統賈尼(Ashraf Ghani)落荒而逃,讓本應保衛城市的國家軍隊不戰而降,全國百姓陷入恐慌。

特羅菲莫夫見情況危急,也被迫短暫逃離,直至神學士掌權2週後才又重返阿富汗。再次踏上阿富汗,他只見神學士武裝分子大搖大擺在街上遊行,胡亂地開著美國留下的悍馬車橫行遊走、四處搜刮,甚至還讓美國的黑鷹直升機升空。

神學士攻下阿富汗首都喀布爾(Kabul)後,數以千計的阿富汗人衝向準備起飛的美國軍機,渴望逃離情況惡劣的阿富汗。(AP)
神學士攻下阿富汗首都喀布爾(Kabul)後,數以千計的阿富汗人衝向準備起飛的美國軍機,渴望逃離情況惡劣的阿富汗。(AP)

神學士攻下阿富汗首都喀布爾(Kabul)後,數以千計的阿富汗人衝向準備起飛的美國軍機,渴望逃離情況惡劣的阿富汗。(AP)

新聞報導幫了烏克蘭

約莫6個月後,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爆發,特羅菲莫夫把報導重心全數轉移至烏克蘭。「報導烏克蘭戰爭比任何衝突都還危險,」他直言,雖然在伊拉克仍有被槍殺的可能性,但那裡的人並沒有炸彈、大砲或遠程導彈,記者們也尚有能力掌控自身安全。但在烏克蘭,即使穿著印有「媒體」(press)字樣的防彈背心,也很難發揮保護作用,因為人們與砲口的距離是如此的近。

談及西方政府為何改變最初的保留態度,轉而提供烏克蘭大量武器,特羅菲莫夫說新聞報導是關鍵。由於各國電視頻道不斷播報烏克蘭的慘況,西方政府開始感受到輿論壓力,促使其改變政策,向烏克蘭提供軍援。

特羅菲莫夫表示,他當時在烏克蘭遇見從愛爾蘭、突尼西亞等地前來協助的人們時,他向其問道:「你以前來過這嗎?」、「你有家人在這嗎?」、「是什麼驅使你來到這裡?」對方的回覆多是:「不!我們在電視上看見了暴行,而我們的良知不允許我們置身事外⋯⋯所以我們來到這裡。」

這些回應讓特羅菲莫夫深刻明白,原來新聞工作能對人們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力。他說,「這就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精準地解釋正在發生的事,並說實話。」擔任講座回應人的《中央社》總編輯陳正杰則稱,「在很大程度上,由於媒體報導了烏克蘭戰爭,全球才湧現這麼多對烏克蘭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20230609-華爾街日報記者Yaroslav Trofimov 台大新聞研究所演講。(陳思明攝)
20230609-華爾街日報記者Yaroslav Trofimov 台大新聞研究所演講。(陳思明攝)

20230609-華爾街日報記者Yaroslav Trofimov 台大新聞研究所演講。(陳思明攝)

「身為記者都有使命」

陳正杰接著說,「某些事如果沒有被報導,就彷彿未曾發生過,」而中國就是最好的例子。特羅菲莫夫則回應道,專制社會的本質即是隱藏暴行,在烏克蘭的俄羅斯人顯然也正在掩蓋罪狀,「因為對他們來說,說謊是一種生活方式⋯⋯而身為記者的我們,都有使命。」

特羅菲莫夫坦言,深入前線進行報導是有風險的,而產製新聞也並非免費,記者投入了相當大的成本。他的同事、《華爾街日報》記者格什科維奇(Evan Gershkovich)目前已遭莫斯科當局關押近3個月,只因為他在當地進行新聞報導。

最後被問及要如何做好國際新聞,特羅菲莫夫則說大量閱讀很重要,掌握歷史知識和語言是箇中關鍵。他表示,要前往一個相對陌生的地方之前,他通常會到電商平台亞馬遜(Amazon)購入一系列相關書籍進行研究。

「我們做這行都不是為了錢。這是一個可以讓你不斷學習新事物,並滿足你一生好奇心的職業。」特羅菲莫夫說道。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