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沒有贏家的貿易戰》分析家:美中民族主義、政治考量當道,恐將引發全球經濟衰退

台灣的光輝十月正逢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揭曉盛事,六大獎項的壓軸「經濟學獎」將在十日國慶日下午出爐。值此全球經濟面臨新冠疫情衝擊尚未復原、俄烏戰爭引發能源危機與糧食危機、生活成本上升導致社會動溫、各國央行積極升息威脅經濟成長之際,世人一定會問新科得主:還會多糟?該怎麼辦?

美國資深國際事務分析家賀席(Michael Hirsh)日前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撰文〈誰是美中貿易戰贏家?誰都不是〉指出,川普(Donald Trump)發動的美中貿易戰已經長期化,短期內看不到盡頭,民粹化的經濟民族主義(economic nationalism)當道,政治考量壓倒經濟學專業,恐將重創全球經濟,引發全球衰退。

賀席曾任職《新聞周刊》(Newsweek)、Politico、《外交政策》等重量級媒體,榮獲美國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等新聞獎項,並著有4本專書

中國衝擊」的長尾效應既深且鉅

拜登(Joe Biden)上任1年8個月,近來內政外交頗有起色,對內通過多項重大法案,對外協助烏克蘭展開反攻。但是對於處理另一場沒有硝煙味的戰爭——美中貿易戰——以及促進全球貿易與經濟成長,拜登幾乎毫無建樹可言。美國與其他主要經濟體進入防禦模式,不惜祭出更多的關稅與貿易障礙,「中國衝擊(China Shock,當年美國製造業大舉轉進中國)」的長尾效應既深且鉅。

在華府,「自由市場有助於經濟成長」的論調已被束之高閣。拜登政府對數百項「川普關稅」的檢討工作與美中新一輪貿易談判都只聞樓梯響,看來是沒有什麼人想碰的燙手山芋。近年美中新冷戰對峙持續升高,華府與北京都是鷹派當道,拜登顯然擔心會被貼上「對中國軟弱」的標籤。儘管連華府高層都承認,許多「川普關稅」並沒有策略價值,只會傷害美國的消費者與製造業。

華府政治考量優先,經貿務實派不敵對中鷹派

關稅向來是「課徵容易解除難」,但看看今日的通貨膨脹、糧食安全、氣候變遷等種種問題,美國確實有必要降低或解除至少一部分川普關稅,但華府的氛圍是政治考量優先,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之類的經貿務實派不敵對中鷹派,這些關稅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動如山。

拜登政府在國際貿易政策領域強調勞工權益、反貪腐、收入平等、賦稅改革、數位商業、潔淨能源,具體成果則是「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IPEF)」,但是對美國之外13個成員國而言,IPEF欠缺貿易實惠,也就是美國市場的新商機,尚未建立執行機制也是一大缺憾。

展望全球經貿,情勢真的不容樂觀。美國聯準會(Fed)一再強勢升息,表明為壓制通膨危機不惜引發經濟衰退。歐洲正會長期過度倚賴俄羅斯化石能源付出痛苦代價。世界銀行(World Bank)最新報告警告,全球範圍的衰退可能明年就會降臨。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九月的一份報告指出,2021年全球貿易額來到22兆美元的歷史新高,但過去20年來貿易失衡惡化、保護主義高漲、中國對外國企業的差別待遇,引發各國外交紛爭,美中的緊張關係尤其可能破壞全球貿易網絡、威脅全球化的前景。

「為什麼風力發電機葉片只能在北京製造,不能在匹茲堡製造?毫無道理可言」

但此時此刻的華府,貿易限縮論者(restrictionists)的聲量遠大於擴張論者(expansionists),他們主張美國要與中國脫鉤、降低對全球供應鏈的倚賴、在國內重建關鍵產業、嚴格篩選外國投資。過去被認為事倍功半的產業政策(industrial policy)死灰復燃。七月底,國會通過、拜登簽署《晶片與科學法》(CHIPS and Science Act),要為美國高科技業投入2800億美元(新台幣8.4兆元),其中527億美元投入半導體產業。

拜登在今年的「國情咨文演說(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中提到:「我們不再倚賴國外的供應鏈,我們要推動美國製造。經濟學家稱這是『提升我國經濟的生產能量』,我說這是打造一個更美好的美國。我的對抗通貨膨脹計畫,將能夠降低各位的成本。」這段話呼應他前一年所說的:「為什麼風力發電機葉片只能在北京製造,不能在匹茲堡(Pittsburgh)製造?毫無道理可言。」

其實大有道理,200多年來的經濟學道理: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某人或某個國家生產某項商品具有相較於其他方更低的機會成本。有些國家能以更有效率、更專業、更低廉的方式製造某些商品,讓賣方與買方都受益。不顧比較優勢的政策只會升高而非降低通貨膨脹。但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經濟中間派、開放貿易辯護者都已失勢,體制性的知識(institutional knowledge)也隨之流失。

草率的脫鉤政策,與國際市場及供應鏈漸行漸遠,到頭來只會傷害美國企業

但也不能全怪政治人物。冷戰結束後,經濟學界對於自由市場過度樂觀,「中國衝擊」讓美國流失數以百萬計的製造業工作,激發反中民粹主義,也讓川普這種經濟學文盲、保護主義者、民粹主義者趁勢崛起。拜登在外交上大幅修正了川普的新孤立主義(neo-isolationism),但貿易政策卻大致上川規拜隨。

經濟民族主義有其正面效益,美國企業今年可望將35萬個工作機會回流國內,較去年激增35%,創下近年新高紀錄。但是許多跨國企業雖然遠離中國,卻沒有回流美國,而是另尋生產基地。拜登政府增加了教育育算,但美國的高科技製造業人力荒短期內難以解決。推行草率的脫鉤政策,與國際市場及供應鏈漸行漸遠,到頭來只會傷害美國企業。

華府欠缺長期、一致的貿易政策,只能選最容易的路:繼續三不五時祭出科技限制、制裁、管制與行政命令。問題是,底線在哪裡?從科技層面到經濟層面,美中科技戰要打到什麼程度?華府沒有領導人願意挺身而出,畫下底線。

面對拜登的經濟民族主義政策,中國見招拆招、強勢應對。美中恢復貿易談判並獲致進展的希望日益渺茫,兩大強權在第三方市場——拉丁美洲、東南亞——的競爭日益重要也日益激烈,這些開發中國家也樂得兩邊押注、兩邊討巧。儘管如此,美國、中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正放慢腳步,三大經濟體自身的成長也欲振乏力,全球經濟陷入嚴重衰退的風險正在升高。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從策略性保證到輾壓擋路者,權威學者盤點習近平十年外交政策、解析中國未來走向
相關報導》 中俄艦隊駛入美國後院演習!055型與無畏級驅逐艦白令海現蹤,解放軍再闖美國專屬經濟海域
相關報導》 俄羅斯是不折不扣的「海盲」!學者:「大陸思維」讓普京的決策模式嚴重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