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高原成因之謎 學者研究解密並發現洋流發電的場域

恆春外海墾丁高原形成的成因,地質學者一直在鑽研解密,其中,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系教授林殿順老師所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原因是黑潮長期(數十萬年)侵蝕所形成等結果,還發現黑潮海丘,是一處推動洋流發電場域,研究報告發表在Tectonophysics 科學期刊。(李明朝報導)

有關墾丁高原成因研究,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系教授林殿順老師帶領的研究團隊,這次利用海洋研究船,進行多音束水深測繪、海流流速量測、沈積物採樣、反射震測等方法,也對墾丁高原成因有了結果。

墾丁高原的地點,林殿順教授表示,位在恆春半島南方方向,當地的深度較深,就是恆春海脊,是板塊隱沒與碰撞作用而形成。恆春半島往南,七星岩地形,變淺、變平,這個地形平台稱為墾丁高原,水深介在400公尺至700公尺之間,面積約莫有1200平方公里,與台灣本島隔開,這次研究,也蒐集到沈積岩的礫石,形狀呈現圓滑與角狀,在反射震測資料,發現是該處侵蝕地區,同時礫石來源是母岩,被深埋,被侵蝕,而掉落到深海,經由堆積而成,侵蝕量推估至少有2公里至4公里,而且是全世界相當少見的區域。

這次研究,還發現黑潮海丘是一處最佳的洋流發電的場域,林殿順教授表示,墾丁高原、黑潮海丘都是黑潮經過的區域,黑潮海丘(Kuroshio Knoll),也是屬於侵蝕地區,水深介於60至70公尺之間,面積約莫有21平方公里,形狀像番薯。研究時平台海床上發現有珊瑚、黑潮流速可達每秒1.8公尺,具有平坦地形、淺水、高洋流流速等特質,是一處適合發展洋流發電的場域。

林殿順教授表示,黑潮海丘,末次冰期時,研判是一處小島,直到大約1萬年前才被上漲的海水淹沒。或許當初這小島有古文明存在,值得進一步進行水下考古探討。(圖林殿順教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