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製造匱乏:中國大陸供銷社的前世今生

中國計畫經濟時代產物的供銷社,近期在各地快速布建並招聘人力,引發重回計畫經濟老路的想像。(圖取自微博)
中國計畫經濟時代產物的供銷社,近期在各地快速布建並招聘人力,引發重回計畫經濟老路的想像。(圖取自微博)


題記市場經濟發展了三十多年,習當政後全面恢復毛時代的合作社,也許只有四個字可以作出解釋:『備戰備荒』,毛時代製造出戰爭與饑荒,習時代準備又一輪重演。

當年我見過家裡一張供銷合作社股票,父親說,這個沒用了,他沒有解釋,為什麼白紙黑字的有價股票,怎麼就沒用了。

近日看到大陸媒體報導說,由於中共高層又一次強力支持供銷社,供銷社概念股漲停,有報導說,供銷社概念的上市公司共有15家,總市值1225億元人民幣,主要由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和一些省級供銷合作社控股或參股。

現在供銷社的性質與毛時代並沒有根本性改變,國家級總社與省級分社是組織部門任命的部級、局級官員,而到了縣以下則是混合制,底層還允許民間集資實行股份制。

嚴峻的問題是,誰能保證今天漲停的供銷社概念股,會不會又一次因中央政策異變,底層股民的股票又會打水漂。

供銷社有政府背景,可以形成壟斷,對外擠壓民營商業的生存與營利空間,其內部卻腐敗叢生,近年供銷社系統高級官員腐敗案接連發生,屢見報導,本應該完全市場化運作的民間供銷市場,官商不分導致腐敗是必然的。

供銷社讓我想到的是物資極度匱乏

二三萬戶口的人民公社,一般只有一個供銷社,一個生產大隊才可能有一處小賣部,油鹽、火柴、手電筒等日用小商品,基本都在一公里左右的小賣部購買,稍微像樣的商品,如布匹、衣服、鞋之類的,都要到公社或鎮上去購買,一般有十里路的距離。有時候鎮上買不到的東西,還得去二三十里路的更大的鎮子或百里外的縣城購買,由於沒有電話,更談不上及時的資訊,白跑路也是常事。

從記事時就是如此,當時還以為,全世界都是如此,臺灣人民水深火熱,肯定比我們這裡更難買到東西。直到上大學,看到外面的世界才發現,原來這是中共的政策,製造了嚴重匱乏,不允許有私營經濟,中共建政前的私營業主都被公私合營吞併,有些乾脆打成反革命分子,沒收財產充公。

農村供銷社實行統購統銷,農民只能在合作社買東西,農產品還得在它那兒賣,由於農民不能經營其它產業,所以能夠出賣換錢的物資非常少,商業與市場幾乎被歸零。

官方資料顯示:1952年-1981年,供銷合作社的商品零售額占農村的比重在60%以上,最高達72.4%。棉花、茶葉等收購量一般占90%以上,不少年份是100%。

這個資料說明,供銷社在三十年的時間裡,幾乎完全壟斷了中國農村的經濟資源,它是黨國的經濟命脈,而最高領導人拍腦袋做出的決定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則由百姓承擔。

自營的小產品當成資本主義尾巴,要全部割掉,這造成了極度的匱乏,社會主義不僅控制人的精神與思想,還控制到每個家庭生產與經營,實質上,這就是商鞅的『貧民弱民愚民』統治術,農民實質上成為人民公社的奴隸,只能在土地上勉強生存苟延生命。

七零年代農村的物價與生活

我還能清晰的記得當時的物價:豬肉每斤0.73元人民幣,相當於男性勞動力或普通工人一天以上的工錢,絕大多數農民全家一年少於購買十斤豬肉;雞蛋,主要靠家庭包養母雞,三五隻雞年產蛋不足一百枚,每枚雞蛋收購價三分錢至六分錢之間,一張大白紙是四五分錢,一支鉛筆是三分錢,削鉛筆的小刀是五、六分錢,家有學生娃,多是用賣雞蛋在大隊小賣部裡換文具。

大多數人家賣掉雞蛋換油鹽或其它生活用品,除了雞蛋能換取零用錢之外,我想像不出還有什麼東西送到供銷社或大隊小賣部能換錢的。年底農民屠宰或賣掉一頭豬,是一年中最大的一筆收入,這筆錢主要是用於過年費,走親送禮、添置衣物、預備明春的生產工具投入等,都要靠養豬收入。

供銷社的設立是人民公社制度的必然結果,黨控制一切,包括人民的生產與生活。越普遍貧困,越有利於普遍奴役。

合作社七十年一直都在變

回顧合作社的歷史,與中共的政治變局直接關聯,幾乎是每十年一變:

1950年代:中共建政不到一年,1950年7月就出台法律檔,成立了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1953年中央批准向全國普及,擁有1.3億多社員,入社社員占農戶總數的90%以上,中共不僅展示了強大的集權能量,還通過入股方式,吸收了底層民眾的經費。

供銷社領導人由中共組織部門任命,頭幾年也有分紅。1956年供銷社被單方面轉為了產權不清的集體所有制,沒有了分紅,到了1958年的「共產風」,供銷社轉為全民所有制,社員股金不被承認,財產損失達幾十億元,代價由公社社員與國家承擔。

1960-80年代:1962年中共將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又一次變成了集體所有制,文革高潮過後,1970年中央再次決定將供銷合作社同國營商業合併,由集體所有制改為全民所有制;十年之後的1982年2月,再次決定將供銷合作社同國營商業合併。

1990-2000年代:1995年2月,中共恢復成立「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1997年至2003年,供銷社銷售量下降40%。1992年至1999年累計虧損近450億元,系統各種負債接近1400億元,大量供銷社破產、轉讓,580萬名員工中將近一半下崗、內退。2002年,供銷社系統開始市場化改革,並引入社會資本。

習近平時代:2013及2014年,中央一號檔均是關於支持供銷合作社。官方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擁有縣及縣以上供銷合作社機關2789個、基層社37652個;建立了覆蓋全國的省-市-縣-鄉-村的五級供銷合作社平臺和流通體系。

中共的供銷社創建,始於中央的最高決策,底層實行股份制,七十年來由股份制變集體制,由集體制變全民所有,其間又有官民合股合辦,現在又回到更高層次的股份制,吸金能量仍然強大,既利用制度『優勢』,又利用市場機制,可謂用盡了心機,但萬變不離其宗,就是控制民間消費市場,將全民的消費生活掌控在自已佈設的網路體系中,集權專制深入到民眾最基本的生活消費領域。

作者》吳祚來  專欄作家,獨立學者,八九六四最後一批撤離廣場,原中國藝術研究院雜誌社社長,因零八憲章第一批簽名被免職,現居美國。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白紙革命/難得願意醒來,就別讓他們睡回籠覺
本屆世界杯中國隊全包了! 除了中國男足
劉水:收教所日記——別拋棄絕望(四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