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樂學」夯 2萬學子參與創新高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教育部「夏日樂學」計畫採創新學習模式實踐「做中學,樂中學」精神,今年暑假雖比往年延後2週起跑,但課程及節數不受影響,提供沉浸式、生活化、活動式主題課程,多達696校、864班,約2萬名國中小學生共襄盛舉,參加人數創新高。

教育部表示,各校「夏日樂學」計畫課程內容多元,除了本土語文課程,也有許多學校規劃科技、自然、藝術等跨領域整合式學習課程。

苗栗縣泰安鄉汶水國小是小型偏鄉學校,全校僅54名學生,推動原住民文化教育,不論傳統建築到泰雅族英雄人物雕像,點滴建立教學環境,透過「夏日樂學」計畫,帶領學生深化學習部落精神,學生動手做編織,更化身泰雅勇士製作陷阱、射箭等獵文化器具。

汶水國小校長黃秀英表示,該校結合在地泰雅族文化,以汶水泰雅語為教學語言融入課程,以沉浸式族語及情境式體驗課程,例如開闢狩獵區和小米田,藉由傳統穀倉和聚會所建物,教導學生探索族群過去生活及祭祀禮儀典故,透過實際體驗學習族語,將泰雅文化及汶水泰雅語傳承下去,也引導學生運用族語內化轉移到所學,傳承及創新泰雅文化。

新竹市舊社國小連續5年辦理「夏日樂學」計畫,透過互動式遊戲,讓孩子邊玩邊學閩南語,課程從生活到語言,再深入到文化,以「植物真趣味」、「古錐的動物」及「趣味的文物」等課程,搭配參訪新竹市立動物園及「新埔柿染坊」及皮影戲體驗,以生活化、實作化課程,讓學生快樂學習。

桃園市瑞原國中以沉浸式客語,結合數學、科學、藝文及社會學科,以生活實用為主題,讓學生動手操作邏輯遊戲,提升數學興趣,另有趣味科學課程,動手做實驗,誘發自然科學的樂趣。

澎湖縣合橫國小利用大海做為教學場域,安排海洋藝術體驗、海洋科學實作、海洋親海技能特色課程,讓學生學習操槳、划艇技能,透過潮間帶浮潛教學,探訪潮間帶生態,利用在地性媒材及在地科學原理(海洋、浮力、風力、陽光),創作具科學與鄉土性的益智玩具。

新北市萬里國小以「瑪鋉溪畔的秘密」為主題,「瑪鋉」是萬里的舊稱,利用拼貼方式創造「瑪鋉溪」的溪流意象,引導孩子讓紙張立體化,創造獨一無二的溪流守護神,保護溪流生態;並透過分組討論學習「捕蟹籠」的捕捉原理,課程中以放蟹籠,收蟹籠,觀察瑪鋉溪的生態,啟發孩童愛鄉土、愛自然的情懷。

新竹市舊社國小讓孩子邊玩邊學習本土語。(教育部提供)

新北市萬里國小帶領孩子觀察溪流的生態。(教育部提供)

苗栗縣泰安鄉汶水國小推動原住民文化教育。(教育部提供)

澎湖縣合橫國小帶領孩子徜徉海洋,學習輕艇操作。(教育部提供)

苗栗縣汶水國小泰雅狩獵文化課程。(教育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