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債時代》被評寫實到揪心 大數據加持的劇本為何能如此貼切?

《大債時代》係公視與資策會服創所透過大數據分析開發的寫實劇。(公共電視劇照授權)
《大債時代》係公視與資策會服創所透過大數據分析開發的寫實劇。(公共電視劇照授權)


公共電視迷你劇集《大債時代》播畢,這是繼《我們與惡的距離》後,公視與資策會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第二次攜手合作,《大債時代》探討青年負債問題,除了編劇創意發想外,資策會大數據提供的資料,讓觀眾產生強烈共感。

《大債時代》迷你劇集主要是講述3個高中同學,畢業後各奔前程,一位開了公司、一位夢想開發出AI咖啡機,一位則在銀行擔任債務催收員,但在32歲那年,開公司的突然自殺,讓另外兩人再次聚首,除了幫助解決遺留的債務問題,也努力完成各自夢想。

影片中具體描述了買房、創業甚至成家的年輕人會面對的各種壓力,他們每天都在不斷借錢、欠人情,或是加班跑外送度過,有人嚴格控制花費、有人花錢大手大腳,但好不容易存到、借到的錢卻又因為意外而消失,內容不時讓人喘不過氣,為主角們心疼,就有影評形容,每個人都可以在片中看到曾經的自己。

為貼近真實人生 大債時代不斷修改人設

為何《大債時代》可以如此貼近人心?資策會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提供的大數據分析功不可沒。據了解,《大債時代》最初劇本所設定的主角年紀是在25至30歲,學生時期還參加社會運動,想對社會貢獻心力,但一畢業就背負著學貸、買不起房、有卡債、感情債等,甚至最後選擇逃避、沈迷於毒品等,內容也是很精彩,但卻也有著諸多不合理。

後來編劇找上資策會服創所,期盼有相關數據證實他們的假設,服創所就利用大數據去抓出網路上對「債」的關鍵字,找出上千篇文章後,再從中分析年輕人的債務問題,發現編劇設定的年紀太年輕、社會運動也不切實際、毒品更不是這個年齡層會碰到的東西。資策會服創所副主任徐毓良說:『(原音)我們跑到判決書那邊,去把一些毒品交易判決資料分析一次,分析完之後,再搭配法務部、內政部其他吸食毒品的年齡層;比較有趣的是,當我們提供給劇組之後,他們就決定放棄這條線。』

值得注意的是,在參考大數據提供的資料後,女主角的年齡跟位階不但提升,也從原本一般的小職員,轉為大家較為陌生的「債務催收員」的角色,兼差也從原本設定的家教,轉為時下流行的外送員,讓角色更為鮮明立體。徐毓良就說,大數據不是指導編劇要如何寫,而是幫助田野調查所無法發現的內容,「不是互斥、而是互相幫忙」。

大數據透過網路什麼都知道 但也有辦不到的事

不過,徐毓良也說,大數據也有力有未逮的地方,「不是所有問題都能找到答案」,關鍵在於大數據要的資料必須要很多、而且公開,「Google不到的東西,大數據也找不到」。徐毓良舉例,像是之前很紅的戲劇「做工的人」,這就要靠編劇的田野調查功力,畢竟網路上很少有相關經驗的分享。

對於大數據未來的發展,徐毓良說,過去大數據在戲劇方面多是著重在行銷,但若能在戲劇製作的前期,就利用大數據濾出大眾喜愛的元素、分析出值得投資的角色、戲劇作品,就像現在OTT平台正在做的事,不但可以幫編劇找到好素材,還能幫投資方找到好標的。徐毓良說:『(原音)有沒有可能找到其他有潛力、題目本身在社會上就有共感,值得投資去開項目的,比較偏投資決策的,因為像Netflix就很大一部分是在做這種。』

在學術研究方面,徐毓良也提到,社會科學比較重視質化,缺少量化,大數據就能提供量化數據,例如看到一個現象跟趨勢時,就可以再透過社會科學去探討後面的原因。

此外,很多公司都累積了許多資料,如何針對這個行業,設定要去解決什麼問題,大數據都可以發揮不同的功效,例如未來服裝流行趨勢、民眾關心的話題、甚至這幾天開始出現的Clubhouse,未來會怎麼走,大數據都能窺探一二。

原始連結
相關新聞
公視全新兒少節目「我家住海邊」」探尋台灣即將消失傳統漁法

「不羈-台灣百年流變與停泊」紀錄片 一窺台灣人思潮中的自由力量

豐榮國小東南亞特色課程多 吸引電視節目探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