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備審資料怎突出?5重點一次公開

記者簡若羽/台北報導

110大學學測成績上月公布,個人申請將於3月23至24日報名,考生需依各校規定,於4月上旬上傳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備審資料。為協助學生準備,招聯會日前特別對外公布「大學針對個人申請入學備審資料審查參考原則」,教育部也建議考生可掌握「三重二不」原則,突出自己的能力與特色。

教育部提醒考生,備審資料製作應掌握「三重二不」原則。(圖/翻攝自pixabay)
教育部提醒考生,備審資料製作應掌握「三重二不」原則。(圖/翻攝自pixabay)

x重視學生基本素養所展現的核心能力

校系在審查備審資料時,是從學生提供的資料所呈現的動機、行動、成果、感想,藉此觀察學生是否具備解決問題、學習熱忱、邏輯推理、溝通表達、團隊合作、批判思考等一般能力,再綜合判斷學生入學後是不是能夠順利學習、適應發展;因此,大學重視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的能力表現,看見考科成績以外的基本素養。

x重視學生在校內的學習活動

大學審查重心是以高中校內的學習活動為主,因此準備備審資料應以校內學習成果為核心。大學在111年學習準備建議方向更加強化此一原則,除了以修課紀錄外,課程學習成果亦為高中校內課程中製作的書面報告、實作作品、自然科學領域探究與實作成果、社會領域探究活動成果。

x重視資料真實性及學生自主準備

大學重視學生能否從自主學習的軌跡中,用自己選擇的資料及適合形式,在備審資料呈現學習動機、熱情與學系的契合度,不會只關注學生學習的成績與成果。學生不應透過他人或補習班來刻意美化資料,否則校系在審查備審資料時,反而會因為沒有關連、失真資料或他人代工的文件,看不到學生真實的學習面貌及個人特質,學生也會在參加面試時無法回答審查委員的詢問,影響大學對學生的評價。

x不是學系所列的所有項次都要具備,大學重視多面向的參採

大學對於備審資料的審查一直是「綜合評量」,因此學生可以透過不同面向的資料來展現自己的特質與能力。各學系所列的項次並不是要求學生必須全部具備;學系在審查時,也並非逐項給分,而是以學生所提供的資料情形,據以綜合評量,學生不需要過度準備、樣樣具備。

x不是以量取勝,大學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反思

大學對學生備審資料採綜合性評量,重視的是學生「從中學到甚麼?」;「在其中展現了哪些能力與特質?」而不是只看件數來集點計分。因此在準備備審資料時,應簡要、清楚呈現,並非以量取勝,同時務必要展現所送資料的學習反思,才能讓大學感受到考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

教育部提醒,110學年度大學個人申請招生管道即將於3月23至24日報名,並於3月31日公布第一階段篩選結果,通過第一階段篩選的考生,依志願校系的規定,於4月2日至12日期間上傳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備審資料,以及於4月14日至5月2日至各大學參與校系自訂甄試項目如面試、筆試或實作。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頂大人脈超強?網揭「這群人」是關鍵:內定機會大增
台積電輸給它!2021熱門公司「平均薪資」出爐
2021起薪最佳大學排行 「這校」40K與台大齊名
學測落點預估/補教師:台大醫60級分、電機44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