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下田務農 體驗接地氣「農場到餐桌」

學生採收親手種植的油菜,更發現不灑農藥難以預防蟲害。
學生採收親手種植的油菜,更發現不灑農藥難以預防蟲害。

為了讓學生更了解花蓮特色農產,慈濟科技大學全人教育中心的「從農場到餐桌」通識選修課程,特別安排學生認識「吉安三寶」的龍鬚菜、芋頭、韭菜。大學生不但親自走訪在地農場,雙腳踩入泥濘的農田,跟著小農學習種植佛手瓜、觀察龍鬚菜生長。還首度DIY手工芋圓,了解芋頭的營養成分,以及加工過程,著實讓這群「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大學生,上了一堂最接地氣的鄉土教學!

學生親自鋪抑草席、製作網架等。
學生親自鋪抑草席、製作網架等。

尤其,全人教育中心副教授卓麗貞刻意設計「從零開始」,學生得動手整地、翻土,並學習施肥、舖抑草席(防止雜草生長)、製作網架、蚊蟲誘捕器、噴水帶灌溉等,才能完整體驗種植當季蔬果的過程。大學生不只要常利用下課時間巡田水、拔草,甚至,一度被製作失敗而發臭的有機肥料,薰得眉頭緊皺,才了解有機蔬果得來不易。

學生種植適合當季生長的蔬菜。
學生種植適合當季生長的蔬菜。

護理系一年級學生黃秀中表示,看阿公種菜感覺很簡單,沒想到不只要十足的體力,還得注意姿勢是否正確,沒親自種過菜還真不知道!醫務暨健康管理系二年級學生黃稚媛表示,不灑農藥真的難以預防蟲害,坑坑疤疤的蔬果幾乎都是無毒的,以後買菜就不會這麼在意賣相了。

學生學習肥料的製作方法。
學生學習肥料的製作方法。

學生發現,雖然芋頭和馬鈴薯、地瓜的基本營養素差異不大,但芋頭有類似糯米的性質,帶點黏性,味道比較香。護理系四年級學生沈佳妍更發現,和市售的芋圓相比,手工芋圓顆粒感較重、味道濃厚,加上沒有其他添加物,吃起來特別Q彈。

用花蓮在地的有機芋頭製作芋圓。
用花蓮在地的有機芋頭製作芋圓。

慈濟科技大學全人教育中心副教授卓麗貞表示,所謂食農教育,是透過實作、共食,激發對於食物的感知及情感記憶。從2017年起,開設「從農場到餐桌」通識選修課程,安排學生實作與參訪,了解食物來源、認識花蓮在地食材,進而引導學生關注環境教育議題,做出更聰明的消費選擇。

製作有機肥料桶。
製作有機肥料桶。

護理系二年級學生杜蕙如表示,原來團膳公司製作營養午餐,都會大量採購當季蔬果,不只比較便宜、美味,又能減少碳足跡!實際觀察最常吃到的高麗菜後,更發現當季高麗菜比較鮮甜。若自己也能改變飲食習慣,盡量選擇在地、當季蔬果作為「低碳(碳足跡)飲食」,也算是為環保努力。

小黃瓜都必須套上網袋防蟲。
小黃瓜都必須套上網袋防蟲。
學習不需要土壤也能種植的水耕栽培。
學習不需要土壤也能種植的水耕栽培。

(撰文/林冠羽、葉秀品,攝影/林冠羽、全人教育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