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課程融入智慧臺北政策 學研成果推動城市再創新

臺北市立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班同學實地勘查智慧機車架使用情況
臺北市立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班同學實地勘查智慧機車架使用情況
臺北市政府一樓中庭進行「2021公民參與:智慧臺北學研合作平台」成果展於
臺北市政府一樓中庭進行「2021公民參與:智慧臺北學研合作平台」成果展於
凌安誼同學實際操作體驗智慧機車架機系統
凌安誼同學實際操作體驗智慧機車架機系統
臺北市立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班同學以Parkey 智慧機車架為主題進行研究
臺北市立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班同學以Parkey 智慧機車架為主題進行研究

臺北市資訊局、臺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TPMO)攜手大學校院,進行課程規劃和專案合作,提供師生使用開放資料或實證案例研究實踐,即日起於臺北市政府一樓中庭舉辦「2021公民參與:智慧臺北學研合作平台」成果展,呈現學生研究的豐碩研究成果。

 

臺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張旭佑副主任表示,為了擴大公民參與智慧城市議題,並結合學研領域延續推動智慧城市的能量,「智慧臺北學研合作平台」在110學年度與臺北市立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東吳大學、中山大學等5所大學合作7門課程,課程設計規劃以臺北市智慧城市政策專案、開放資料等為教學素材,鼓勵學生針對感興趣議題進行研究,培養學生政策專案研究、資料應用分析等能力,進而產出學習與研究成果。

 

本次展覽共呈現36組學生成果,無論是研究議題、研究方式都相當多元,政大「行政統計學」、東吳「智慧城市治理」的課程同學則是透過數據分析,探討政策資源配置、節能減碳等議題。臺大「智慧城市與數位民主」課程以政府開放資料,結合TPMO、數位社群(IVC等)、公民團體(北投社區大學等)意見,提出關渡平原發展政策的探討。特別在交通議題上也有亮眼的成果,例如政大同學有鑑於臺北市人口密集、車流量多,為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研究建議持續發展智慧交控,希望透過AI人工智慧即時進行道路安全管理與監控,目前臺北市、新北市試行AI執法皆取得顯著成效。

 

臺北市立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班同學則以「臺北市 Parkey 智慧機車架潛在市場初探」為題,透過網路問卷,探討臺北市機車族對於智慧機車架的看法、使用需求,進而提出具體建議。參與研究的凌安誼同學表示,停車問題與民生議題息息相關,為了瞭解智慧機車架的實際使用情況,除了與廠商諮詢討論外,也透過問卷蒐集民眾對於智慧機車架的需求度和使用建議。

 

這次研究共回收了153個有效樣本,受訪者為機車使用者,使用頻率每週達3天以上,停車需求以中正、中山、信義、內湖、大同等行政區居多;雖僅有0.7%受訪者使用過智慧機車架,但15.7%受訪者願意優先停放Parkey。凌安誼表示,受訪者也提供質性建議,包括希望智慧機車架能提供更多的使用功能,像是可預約車位、可停放重機、增加站點、增加付費方式。

 

研究報告最後也提出建議,包括廣泛拓展站點、增加查詢剩餘車位功能、提供付費管道,可有效提升使用意願;當站點增加、功能提升、付費更方便時,也透過社群媒體宣傳等多元方式增加曝光度,這些建議也已回饋給廠商和政府,作為未來推展時的參考。凌安誼說,透過智慧臺北學研合作平台的課程,同學們在教授的指導下有機會接觸到政府機關和產業界,並進行相關研究,學習更多課堂外的知識和實務經驗,有助於未來論文的撰寫和研究的進行。

 

資訊局呂新科局長強調,臺北的智慧城市發展是演進的歷程,必須建構在市民參與及公私協力機制之上,智慧臺北學研合作平台則是在此概念下,延伸至大學社群,將智慧城市及公民參與元素融入大學課程內,鼓勵學生瞭解市府政策,進而提出研究想法。

 

「智慧臺北學研合作平台」與大學社群合作促進公民參與,課程研究成果即日起到5月20日於臺北市政府一樓中庭展出,邀請民眾參觀並給予回饋,進一步蓄積社會創新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