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調高薪水!員工竟翻臉「比較抱怨」 社長氣炸

在不該給獎勵的時候提供獎勵,會破壞一個人的幹勁。心理學家德奇(Edward L.Deci)曾經用下列實驗,來證明這種現象。

德奇找來一群大學生,做了為期三天的實驗,他給那些大學生當時很流行的益智方塊。

益智方塊由七塊形狀各異的條塊組成,可以組成飛機、狗狗之類的立體模型。我也曾挑戰過益智方塊遊戲,一開始玩也非常投入。

學生們要完成五種的遊戲任務,德奇則觀察這三天之中,他們對遊戲的熱忱有何變化。

第一天他只觀察,什麼也不做。學生們沉迷於益智方塊中,不斷變換各種造型。

第二天,德奇把學生分成兩個對照組來觀察。第一組跟一開始一樣放牛吃草,第二組則增加解開任務可以獲得獎金的獎勵。

第二組本來覺得益智方塊很有意思,卻意外獲得獎勵。這就跟做公益行善的人,突然受到表揚的狀況很類似。

第三天是實驗的最後一天。放牛吃草的組別沒有什麼變化,大家還是很熱衷益智方塊的遊戲。

不過,第二組已經沒有心思繼續玩下去了。

起初他們拿到獎金的時候,也很積極地解任務,但隔天就懶得繼續玩了。德奇給他們獎金的那一刻起,他們就再也感受不到益智方塊的魅力了。

學生本來是覺得有趣,才主動嘗試益智方塊的。德奇給予不必要的獎勵,反而破壞了他們的熱忱……。

在錯誤時機給予獎勵,就會導致這樣的結果,這才是人性複雜的地方。

德奇之所以做這個實驗,主要是他觀察史金納箱時,心中產生了一個疑問。幼稚園的小朋友一向充滿好奇心,為何升上小學以後就失去好奇心了呢?

他發現,這跟大人改變「管教」方式有關。

小朋友升上小學以後,學校會開始指導他們餐桌禮儀,合乎禮儀的小朋友能獲得獎勵。

小朋友念幼稚園的時候,大人沒有過度干涉他們的學習或禮儀。結果一升上小學,大人卻開始獎勵乖巧聽話會讀書的孩子。德奇認為惡因就隱藏在這樣的行徑之中,所以才進行了上述的實驗。

適得其反的獎勵

某連鎖餐飲店的社長曾告訴我一個故事,讓我聯想到德奇的實驗。

在他經營連鎖商店的生涯中,有一件事情令他特別生氣。

「我看每個店長都很努力,公司的業績也持續成長,於是大幅調高店長們的薪水。不料這麼做之後,竟然沒有任何店長感謝我,還虧我每個月多花了這麼多錢獎勵他們。」

這社長的遭遇確實很值得同情。

據他說後來底下的店長非但沒有感謝他,甚至互相比較薪水,抱怨自己領的不夠多。那位社長氣得要死,這就是給了不該給的獎勵。

每個月支付高薪,還要應付底下的人抱怨,實在是吃力不討好。

社長很後悔自己的作為,他決定以後再也不加薪了。

其實我們不難想像,那些店長原本的自我要求,比社長想像的還要高,他們是真心想把自己的分店經營好。

這時候社長拿錢來衡量他們的努力,不只沒有提升他們的幹勁,反而讓他們產生複雜的心情,最後心生不滿。

這就是很典型案例。

那些店長已經不是自動自發賣力工作(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社長發的獎金工作(為了別人),目的完全改變了。像這種人心的複雜變化,各位不可不慎。

用獎勵操控人心,很有可能壞了下屬的幹勁。如果你是組織的領袖,一定要特別的小心。

同理,用獎勵鼓舞孩子念書,孩子會越念越沒興致。

假如你看到孩子突然熱衷某件事情,請不要提供多餘的獎勵破壞他的熱忱。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人類不會真的為了金錢或獎勵而努力。

再怎麼懶散的人,內心也想靠自己的意志去做一番事業,無論大人小孩都一樣。畢竟人類是一種複雜又崇高的生物。

這也是人類和其他動物決定性的差異,各位千萬不要因好心壞了事。

做得好就給予獎勵,做不好就施以懲罰,用這種方式只能提升「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而且最終都會遇到瓶頸,這一點前面已經說明過了。

因此,改用另一種提升幹勁的機制,亦即「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結果會更好。

俗話說得好,人不能只為麵包而活。人生在世,追求獎勵與報酬不是唯一目標。我們都需要精神上的充實感和生存意義,這種「內在」的滿足感,才是幹勁的來源。

那麼,具體來說什麼叫內在的滿足感? 人類要感受到什麼樣的情緒,才會活得開朗又充滿幹勁?

培養長期幹勁的「心理公式」

心理學家阿特金森(John William Atkinson)提出了兩大重點,一是「期待」

(expectancy),二是「價值」(value)。簡單說,期待是指「達成目標的成功率」,價值則是「目標是否有魅力」。

的確「成功率」和「魅力」這兩大要素,是人類是否願意主動嘗試新事物的重要關鍵。

以戀愛來比喻各位就明白了。

假設你參加聯誼認識了一個對象,你很猶豫是否要跟對方交往。

如果對方不是你的菜(價值為零),就算對方很喜歡你(期待百分百),那麼你也不會產生內在動機,主動邀請對方約會或告白。

反之,如果對方是萬人迷(價值百分百),但根本看不上你(期待為零),你也不會搶著去當炮灰。

要產生真正的幹勁,期待和價值兩者缺一不可。

不管是學業或人際關係,任何內在幹勁都能用這套理論來說明。

「成功率」和「魅力」的多寡,會形成一道乘法算式。我們的幹勁高低,會受到這一道算式的影響。

「期待」×「價值」=動機

期待與價值的影響不是單純的加法,而是乘法,這是阿特金森理論的一大特徵。

倘若其中一方為零,那麼即使另一方有一兆,得出來的結果同樣為零。阿特金森稱這一套理論為「期待×價值理論」,這種思維是心理學「動機研究」的基礎。

我個人認為,直到今日還沒有一個簡單又有說服力的論述,可以推翻這套理論。

●本文摘自《想衝,為何没幹勁》/采實文化

(封面示意圖/unsplash)

更多東森財經新聞報導

領獎期限只到月底!台彩急尋2.43億大樂透得主

危老重建最高獎勵倒數! 「這兩地區」增值空間最大

鄭州復工逾2萬人 鴻海獎金升至3.0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