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慈院賴寧生院長分享精實醫療、智慧防疫

2021年5月臺灣爆發本土疫情,大林慈濟醫院承接北病南送的任務,成立專責病房。為守護中南部看診民眾及院內人員的生命健康,大林慈院將智慧醫療及精實醫療融入防疫工作。2021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大林慈院賴寧生院長與學員們分享這一段精實防疫的歷程。

「防疫是全方面的,從到院前、入院前的把關,到住院的預防、接觸者的預防,這些都是必須精密的規劃,而在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跟精準。」賴院長說明,因為醫院的每日人口進出量很龐大,如果等到病人要進出醫院時才開始收集疾病史或旅遊史,會非常耗時,且容易導致院內的群聚。

大林慈院資訊管理室設計了即時網路爬蟲程式,每五秒會到疾病管制署和出入境管制局即時更新資料,這對於查詢新增個案或病人須預約掛號都有極大幫助,而院內的系統在查詢時間上也優於健保署VPN旅遊史查詢系統的運作時間。

即時網路爬蟲程式也在病人進入醫院的各個階段都設下嚴格把關。第一階段「到院前把關」是病人尚未來到醫院時,檢疫的相關資料就已經先到醫師的電腦中,方便醫師做第一步檢視;第二階段「入院門口把關」,賴院長說明,「這時,病人已經到達醫院門口,所以要講求快速跟準確。」因此,入口處設置了快速讀卡系統,可利用健保卡、身分證,或掃描QR-code,即可快速核對。

第三階段「住院把關」是探病、陪病的預約系統,登入系統後,醫院會提供獨立的授權碼串聯醫病資料,透過事先預約填寫機制,登記後便會自動檢測是否符合條件,以確保病房內的安全。

第四階段「人臉辨識系統」採辨識臉部來開門,並會診報到及體溫監測,減少接觸風險,提升防護力。第五階段「接觸者把關」,是以病人為中心,若遇到高風險病人,可直接用電腦資訊查詢接觸者範圍,透過交叉比對,進行第一時間的院內疫調,系統再依接觸時間長短評估判斷該接觸者的風險高低,故不須再逐一做疫調,而能馬上根據接觸的危險性做疫調及隔離。

特殊場域也有特別的感控,若同仁要進入醫院主建築物或是要上交通車,也可透過零接觸免插卡和大門快速通關辨認,而這些資訊皆會送後台,讓主管查看各個階段及身分別的資訊,隨時可進行監控與調整。這套系統應用在防疫上非常成功,因此也延伸到慈濟各院區和其他醫療院所,更受到國家SNQ品質標章的肯定。

「大林慈院也積極採用精實醫療來幫助防疫。」賴院長提到,精實醫療的精神就是「沒有問題就是大問題。」

「在醫院中容易有十種人為錯誤,如健忘、誤解、錯誤的識別、缺乏經驗獲培訓……等,而在疫情中,錯誤就更加需要被重視。」大林慈院成立了精實醫療中心,由賴寧生院長親自率領團隊,賴院長感恩同仁的付出,也特別感謝李玉珍顧問的指導。

「在投入精實防疫前,必須先擬定專案章程,首先點出精實目標、可評估的KPI、並訂出範圍跟期程。」賴院長舉出幾個精實防疫的例子,分別針對病人、工作人員、儀器、物資做動線規劃,再設計出病房動線模擬圖。「因為人員在緊張時,難免容易出錯,所以我們設計從電梯一出來,就以不同的顏色指引。」另外,在醫護人員著裝區,也可根據圖示指引,一步步完成並檢視,確保人員都有披上戰甲才上戰場。病人著裝時亦有圖示指引,非常容易理解。而物資的部分,也分門排放,採用先進先出法,準確精實。這些防疫成果,同樣也與慈濟各院區及全臺多達113間醫療機構分享,嘉惠更多病人與醫護團隊。

「連一個小小的報表也有很大的功勞。」賴院長說,在快篩及PCR檢驗的步驟中,需要確保每一個步驟都準確,更不能受到污染。在導入精實醫療後,原本的72個步驟改善為34個步驟,同仁每天可節省185米的步行距離,檢驗儀器的有效利用,更提高檢驗量,改善前一個檢體需要約三小時的工作時間,改善後可在30分鐘完成工作。

一間醫院要永續發展的關鍵就是數位(Digital)、精實(Lean)、人工智慧(AI),賴院長表示,「在這次的經驗中也印證,醫院裡確確實實需要精實工作管理。」智慧醫療與精實醫療的導入,讓防疫工作如虎添翼,大大提升了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

撰文/林芷儀;攝影/慈濟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