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軍艦守護艦艇42載 「海上菩薩」留美名

記者孫建屏/高雄報導

大漢軍艦(ATF-553)隸屬於海軍192艦隊,為大字號救難艦之一,肩負拖帶、搜救的重任,雖非主戰艦艇,但是,不論是參加過二戰、韓戰和越戰,擊落日軍神風特攻隊戰機的紀錄,或是參與美國核子試爆數據蒐集,以及在我國執行空難搜救、商船拖帶,或是潛艦戰雷回收等,都在艦史上刻劃出光輝、傳奇的史頁,今日帶著一身榮耀除役,見證了我海軍健兒捍衛海疆的無私無懼,也為她下水服役77年的滄桑,畫下完美句點。

大漢軍艦為我國透過軍售管道,自美國海軍購入,原名塔瓦可尼號(TAWAKONI)以美國原住民印地安部族命名,於西元1943年10月28日下水,翌年9月15日成軍服役,隸屬美國海軍第五艦隊,舷號ATF-114。

「塔瓦可尼號」參與過二戰硫磺島、沖繩島等戰役,1945年4月拖救友艦時,藉著靈活的運動與精準的火砲,共擊落日軍6架神風特攻隊自殺戰機,自身僅受到些微損傷,因而獲得美海軍「功勳單位」殊榮;戰後更歷經韓戰、「城堡行動」核子試爆、大空實驗室回收計畫及越戰等多項重要任務。

我國於1968年6月1日,由時任駐夏威夷總領事柳鶴圖將軍於珍珠港海軍14軍區B26碼頭簽字接收「塔瓦可尼號」,第一任艦長甘克強中校在最短時間完成後勤修護、料配件申領及組合訓練,同年7月8日即冒惡劣海象駛往加州洛杉磯長堤港,伴護新購的龍江軍艦返國。

返國途航經夏威夷、強斯頓環礁、瓜加林環礁及關島等地,航行中並實施長程及海上加油訓練,於8月23日抵達左營港,任務計航行734小時、10282浬,過程備極辛勞,8月24日即由海軍總司令鄒堅上將主持成軍,並命名為「大漢軍艦」,舷號ATF-324,民国68年10月奉命改為舷號ATF-553。

大漢軍艦艦長62.48 公尺、艦寬11.73 公尺,續航力為16408 浬(8 節)、8928 浬(12 節),最大速率可達16.3 節,艦上配備10噸吊桿、150噸主拖纜機和各式拖纜、救難等裝備。加入我海軍服役後,大漢軍艦曾執行87年國華航空新竹外海失事搜救、88年巴拿馬籍商船「LIANG FATT」新竹外海失去動力拖救、90年希臘籍貨輪「阿瑪斯號」於鵝鑾鼻海域擱淺警戒救護、91年復興航空貨機於澎湖西南方海域失事搜救,以及98年莫拉克風災執行東部海上運補等任務。

民國103年,海洋研究船「海研5號」航經澎湖外海沉沒時,大漢軍艦亦在海象惡劣的情況下,出港協助搜救。

「頂巨浪勇往直前,搏惡水技高一籌」,愈是海象、天候不佳時,或颱風來襲時,正是大漢軍艦義無反顧,為守護臺海軍民船的安全,達成使命的時刻,因而有「海上菩薩」的美名。

大漢軍艦經歷了無數次的驚濤駭浪,艦體上每一道斑駁刻痕,見證海軍官兵捍我海疆的血與汗,在海軍建軍整備史上譜出永恆的樂章。

大漢軍艦首任艦長甘克強(左)42年前赴美接艦,1日的除役典禮,也見證了該艦功成身退的光榮時刻。(記者孫建屏攝)

大漢軍艦雖然已除役降旗,歷任艦長登艦時,仍依海軍常規向艦艉國旗方向敬禮。(記者孫建屏攝)

大漢軍艦在美海軍服役近34年,在中華民國海軍服役42年,艦上仍保留不同時期的艦徽圖案。(記者孫建屏攝)

大漢軍艦舵房設有神龕供奉媽祖,為常在惡劣海軍中出航的艦艇安定軍心,護佑海上航行安全。(記者孫建屏攝)

大漢軍艦官廳特別保留原美海軍塔瓦可尼號(TAWAKONI)艦牌、艦徽臂章及1974年執行美國第四次太空實驗室回收計畫自夏威夷寄出的邀請卡。(記者孫建屏攝)

大漢軍艦駕駛台以壓古力板製成的戰鬥情態板,須由人工手寫方式,一一將戰情各項數據填入。(記者孫建屏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