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運輸「自駕化」

工商時報【陳文和】 美國的自動駕駛車研發著重於豪華自用車市場,而歐洲業者的目標則在於讓尋常百姓都能享用自駕大眾運輸工具,因此不追求流線造型與風格,而強調實用功能。 ■"We want to show that autonomous cars don't have to be limited to luxury consumer vehicles, they also have a role in public transport." 德國國鐵(Deutsche Bahn)這家部分國有的公共運輸公司,正致力將無人駕駛技術引進大眾運輸系統。由巴里烈赫-休茲(Michael Barillere-Scholz)領導的自動車研發團隊,目前在德國首都柏林市郊一處商辦園區測試12人座的自動駕駛車。德國國鐵今年稍晚也將在德國南部的公路系統著手測試自動駕駛巴士,以提供當地一處鐵路車站聯通特定路線各點的轉乘服務。 研發注重實用功能 巴里烈赫-休茲表示:「我們要讓世人知道,自動車並不限於消費者導向的豪華汽車,它們在大眾運輸領域也可扮演一定角色。」他更指出,無人駕駛的公共運輸工具的市場碩大無比。 特斯拉、優步、谷歌等美國矽谷自駕車核心業界,莫不熱中於研發價格逾10萬美元的豪華自用轎車或跑車。而德國國鐵等歐洲地區剛起步的自駕車研發者,則心儀能服務大眾的公用型自駕車。 歐洲諸運輸集團與各城市計畫專家的目標在於,為廣受使用的地鐵、火車與公車巴士構成的既有大眾運輸網絡,提供進一步的自駕車連結網,並讓買不起自用豪華自駕車的民眾,得以享有按需求服務的公用自駕車。 因此,歐洲的研發者揚棄了講求空氣動力學與風格的最新自駕車設計潮流,而著重於強調實用功能,比如柏林市郊測試中的自駕車採用素樸的白色塗裝,外型四四方方,一點也不時髦更無未來氣息。該車甚至不講求速度,最高時速幾乎不到20英里(約32公里)。 歐洲當前約有20多個與自動駕駛技術有關的公共運輸計畫,其中多數獲得政府資助,也與在地的研究機構以及新創的技術公司接洽。 法國自駕巴士研發公司Navya執行長沙培(Christophe Sapet)說:「我們首款車研發目標在於盡快上路,但下一款將更像自動計程車(robo-taxi)。」 連結大眾運輸網絡 該公司的無人小巴ARMA主要服務領域鎖定遊樂園、校園、工業區與機場等全封閉或半封閉環境,用途是取代傳統的接駁車,將真人駕駛的工作交予電腦執行。Navya的自駕小巴獲歐洲、亞洲與美國多地採用,服務人次已逾15萬。 這類公用型自駕車的運作範疇,通常局限於既有大眾運輸系統的「最後一哩」迴路內,或是交通頻繁的短程路線上。 英國首都倫敦的都市規劃者甫於4月在一處約3英里的路段,完成為期3周的自駕電動車測試。該計畫協調人芮德說,自駕車路網不像傳統地鐵網那般需耗費數百萬甚至數十億美元的資金,卻同樣能滿足大眾運輸需求。而且自駕車系統連結既有的大眾運輸網絡,可以創造很大的附加價值。 歐洲測試中的自動駕駛大眾運輸工具並非千篇一律不講究風格與魅力。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拉提(Carlo Ratti)正於風光明媚的市區運河實測研發中的無人駕駛船舶。 那是一艘漆著亮麗橙色、全長不到兩英尺的船,被研發團隊取名為「Roboat」,其初始原型採遠端遙控,往後的版本則將內建各式感應器並整併更多技術,使其能完全具備自動駕駛功能,船身並將擴展到長達16英尺。 拉提希望最終於2010年代末為阿姆斯特丹打造出一支自駕船隊,用以在該市綿延數英里的運河網載送人員與貨品。各艘船也將可自動停泊運河上各處碼頭。 據拉提指出:「當今研發自駕船的人並不多。而泰半城市都有河流與濱水區,預計自駕船將可廣泛運用於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