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不分男女

2009年,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喬伊(Daphna Joel)開了一門社會性別心理學課程。身為女性主義者,她對生理性別(sex)與社會性別(gender)的相關議題相當感興趣,但身為科學家,她則把研究重點放在強迫症的神經基礎上。為了準備這門課,喬伊花了一年檢視關於兩性大腦差異的文獻,包括數百篇觀點對立的論文,內容包含甚廣,從大鼠腦部特定結構的體積變化,到人類男性的侵略性與女性同理心的可能根源。一開始,喬伊認同大家都支持的一項假設:就像兩性差異會造成兩種生殖系統,大腦應該也有兩種類型。閱讀文獻時,喬伊看到了一篇與此觀點相左的論文,2001年美國羅格斯大學心理學家雪爾斯(Tracey Shors)等人探討大鼠腦中一個小細節:神經元上負責調控電生理訊號的微小突起物「樹突棘」。研究發現,當雌性素的濃度上升時,雌鼠會比雄鼠擁有更多樹突棘;當遭遇突然而來的壓力(例如電擊尾巴)時,結果則相反:雄鼠會出現較多樹突棘,雌鼠則較少。

根據這項發現,喬伊提出了一項關於生理性別差異的假說,讓這個早已充滿爭議的議題再掀波瀾。她不著眼於兩性的腦部差異,而是主張應該把大腦看成「馬賽克拼圖」(mosaic,她重新定義了這個舊有名詞),這個馬賽克拼圖包含各種變數,甚至可變動的雄性與雌性特徵。這種可變性及兩性間的行為重疊現象(具侵略性的女性、具同理心的男性,以及同時具有兩種特徵的男性或女性)顯示,大腦不能概略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別。喬伊認為,頭殼包覆的那個1.4公斤的器官,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她與特拉維夫大學、德國馬克士普朗克人類認知與腦科學研究所以及瑞士蘇黎世大學的科學家合作測試這項假說,分析了超過1400顆人腦後發現,大多數人腦的確都包含男性與女性特徵。喬伊說:「我們都屬於同一種高度變異的族群。」喬伊的成果在2015年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志同道合的科學家立刻為這項突破振臂歡呼。英國阿斯頓大學認知神經影像學家瑞朋(Gina Rippon)表示:「這項結果深刻挑戰了根深柢固的錯誤觀念,我希望它是21世紀的遊戲規則改變者。」

於此同時,一些長期研究生理性別差異的科學家則深表不然,無論是喬伊的研究方法或結論,甚至是她明顯的女性主義主張,都成為攻擊焦點。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神經科學家凱希爾(Larry Cahill)表示:「這篇論文把意識型態偽裝成科學。」他認為喬伊操弄統計方法以偏袒其假說(但不必然是有意識的操弄),其他評論則較為慎重。馬里蘭大學醫學院專攻大鼠生理性別差異的神經科學家麥卡錫(Magaret M. McCarthy)如此表示:「她的結果非常俐落呈現出個體間的差異,但並不表示平均而言,男女沒有差別。」

至於喬伊本人,她同意基因、激素和環境都會導致腦中的性別差異。她甚至同意,當我們蒐集到一顆大腦中某些特定特徵的足夠訊息時,就可能以相當高的正確率猜出這顆腦是男性或女性的腦。但我們無法反過來推論,亦即無法根據一個人的性別,預測出其個性或大腦中的細部結構型態及分子分佈狀態。美國哈佛大學分子生物學家杜拉克(Catherine Dulac)認為,雖然喬伊的研究充滿爭議,但她的結論基本上是正確的。杜拉克的小鼠研究呼應了喬伊的結果,顯示出「個體間的差異極大」。承認這項事實後,一連串關於男性或女性定義的討論就此展開。對神經科學家來說,找出腦中的生理性別差異已經不夠,目前的爭議重點在於這些差異的根源、程度以及重要性,可能會影響大眾對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看法(無論對科學家或一般大眾來說),也可能會刺激我們思考藥物治療方法是否該針對性別進行調整。喬伊說:「整個社會都建立在一個假設上,就是我們的生殖器官把我們區分為兩類,因此劃分開來的不只是生殖能力或生殖可能性,也包括大腦、行為或心理特徵。人們假設這些差異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說,如果你有某項女性特徵,那麼你的其他特徵也會傾向女性,但這並不正確,大多數人都是馬賽克拼圖式的性別。」

正反主張

1800年代晚期,遠早於磁共振造影技術(MRI)問世之前,男女大腦差異的主要測量指標是重量(人死亡後測量)。平均而言女性大腦比男性大腦輕了140克,科學家因此認為女性應該沒有男性聰明。英國科學新聞記者薩尼(Angela Saini)在其著作《次等:科學如何錯待女性,以及讓故事重寫的新研究》中描述,19世紀美國女權提倡者加德納(Helen Hamilton Gardener,筆名)挑戰當時社會觀念的情境。加德納認為,大腦在身體的重量比或大腦與身體的體積比,應該與智慧更有關係,不然如果只看大腦重量,大象不就比人類聰明?加德納死後,貢獻自己的大腦給科學研究,科學家發現她的大腦比男性腦的平均重量輕了140克,但卻和創立康乃爾大學大腦收藏中心(也是她大腦存放之處)的知名男性科學家的大腦一樣重。「只要校正大腦尺寸,大多數的男女差異都會消失或變得極小。」芝加哥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艾略特(Lise Eliot)如此說道。

接下來一個世紀,在研究中發現明確生理性別差異的大多不再是神經科學家,而是研究性激素及交配行為的內分泌學家。生理性別的決定過程,是一項非常複雜的程序,從胚胎時期X與Y染色體的基因組合開始,女性化或男性化的開關就會啟動。但除了生殖方面的性別差異外,心理及認知方面的生理性別差異也一直受到科學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