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企業新時代的縱橫天下

旺報【丁學文╱上海金庫創投管理合夥人】 「中國工廠」、「山寨中國」曾經是中國撕也撕不掉的標籤,但隨著物換星移及時空環境的變化,首先是互聯網企業在海外成功掛牌後的橫衝直撞及各種創新,再加上中、美強權在地緣政治角力的互相輝映,終於讓大陸企業在全球的征戰再也欲小不易,事實上,我確實看見越來越多的大陸企業不但放眼天下,還懷抱雄心壯志的在海外各地衝鋒陷陣,甚至已經顯露頭角占據了高地。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就以「China’s internet giants go global 中國的互聯網巨頭走向全球」細數了大陸互聯網巨頭在全球的征戰成績單,也讓我們更明白了大陸企業早已非昔日阿蒙,台灣再不可輕忽它們的崛起之勢。 我確實看見越來越多的大陸企業不但放眼天下,還懷抱雄心壯志的在海外各地衝鋒陷陣,甚至已經顯露頭角占據了高地。 台灣觀點 想來不可思議,就在不久之前,大陸的企業還被西方視為只懂抄襲西方產品的邊緣企業。但今非昔比,他們如今已經成為充滿強大國際企圖心的巨獸。經濟學人在文章裡提及阿里巴巴,這個大陸最大的電子商務集團,每年的交易額已經超過eBay及Amazon的總和。 而另一家互聯網巨頭騰訊,更借著網上遊戲及社交媒體,成為了市值2750億美元的全球第十大市值上市公司。但廣大的中國市場並未讓大陸企業停止血腥的彼此混戰。例如騰訊就借由結盟大陸第二大的電子商務巨頭京東,和阿里巴巴在全球展開面對面的廝殺,另外還以微信為它的前沿戰艦展開合縱連橫的全球併購:花費86億美元收購芬蘭的Supercell,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網路遊戲交易商;還和富士康共同投資一億7500萬美元於印度的Hike Messenger這家網路資訊app企業;騰訊也是美國Snapchat的早期投資者;上個月甚至啟動了在歐洲的微信服務,讓歐洲企業可以利用微信在大陸銷售產品。 互聯網企業 國際化急先鋒 當然,阿里巴巴也不是省油的燈,於是乎我們看見阿里巴巴花費十億美元控股東南亞最大電子商務企業Lazada,讓新加坡人能夠直接在淘寶購物的服務;也看見去年馬雲在G20高峰會上推銷他的「電子商務世界交易平台electronic world trade platform(eWTP)」 ,以使全球小企業能夠跨境電商交易;上個月阿里巴巴甚至在馬來西亞發起了「digital free-trade zone」數位自由貿易區;而馬雲還透過螞蟻金服手上的4億5000萬名客戶及芝麻信用消費評分系統,帶著熱情展開海外的征途。迄今為止已經投資了泰國、菲律賓、新加坡及南韓當地的網路支付企業。 工業化產值 早已獨步全球 中國互聯網企業在全世界的資本運作除了讓人眼花繚亂,更像平地一聲雷似的讓全球市場驚訝地發現,隨著中國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大陸企業更像是帶著錢袋子的一頭巨獸,開始展開它在全球的鯨吞蠶食。 但不要以為大陸企業只會拿著錢到處投資擴大,其實更多的大陸企業已經開始憑藉自己的競爭力,在全球各地衝刺業務。講到這裡,大家腦海裡面第一個浮現的可能就是華為,它是中國研發投入最高的企業,也是中國淨利潤最高的民營製造企業。很多人印象中,除了互聯網企業,似乎中國優秀的製造業只有華為一家,其實不然,中國現在就工業產值而言已經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國,2017年工業產值等於美國+日本+德國之和。 中國的製造業可以分為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大家的注意力往往聚焦在民營企業身上,其實由大陸政府主導的的國有企業,國際化的實力也不容小覷。 國有企業們 做大還能做強 國有企業的名字大都由中國作為開頭,掌握著諸如航太,航空,高鐵,地鐵,電網,核電站,核潛艇,航空母艦,超級工程建設等等核心技術。在2016年大陸製造業500強中,按照研發費用排名,前五名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以及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 不要以為這些企業只是憑藉大陸市場做大生意,讓我們看看大陸高鐵的承做企業中車,它現在已經是世界最大的軌道交通企業,並且技術和世界市場占有率在同行業都是第一,2016年中車營收332億美元,淨利16.4億美元。最大亮點是它的國際業務簽約額81億美元,年增40%。以2016年8月的高鐵市場占有率為例,中國中車占全球高鐵市場69%,日本川崎、日立兩家加起來9%,而阿爾斯通只有8%,西門子更只有3%。 民營企業們 一路逆水行舟 除開大陸這些國有企業及華為外,大陸淨利潤超過10億美元的民營企業還有美的,格力、OPPO、VIVO、海信集團、長安集團、長城汽車、萬向集團、魏橋集團、萬洲國際、海螺集團、貴州茅台、海康威視等企業。當然,台灣也可以把台積電、富士康推到前面與大陸企業一較長短,並顯擺一下台灣在科技產業的積累,但別小看大陸的科技企業,例如LCD龍頭企業京東方,2017年第1季預計淨利潤20至25億人民幣,創下了歷史新高。 除此之外,汽車照明,筆記本電腦,手機背光,各種戶外廣告中廣泛應用的LED也在大陸產生了很強的競爭力,2016年LED IC大陸國產率提升至76%,達到了106億人民幣,進口則為33億人民幣。隨著大陸廠商產能不斷釋放,2016年大陸IC廠產值同比成長了13%。大陸本土也已經誕生了一家世界級的LED IC巨頭三安光電公司,其擁有的MOCVD數量在全球範圍內僅次於台灣晶電LED IC公司,並預計很快將在收入上實現對台灣晶電的超越。 我必須說越來越多的大陸製造業還在以更快的速度迅速席捲全球,絕對不是像我們以為的停留在低端製造領域,甚至可以說,台灣這幾年的停滯發展其實完全應驗「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 而在2017年,很多大陸專家認為大陸自主品牌汽車和半導體產業的春天就要來了,要知道這兩大產業可是西方的支柱,若再加上大陸的民航大型客機也要在今年開始首飛,我真擔心大陸如果真的在這三個核心產業開始騰飛,那兩岸的差距不但會越來越大,台灣產業的冬天也將提早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