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電視劇產能過剩

工商時報【賴瑩綺】 近日延禧攻略、如懿傳等大陸電視劇再度強勢在台灣播出,但很多台灣人不知道的是,大陸不只在製造業等產能過剩,連電視劇都急需「去庫存」。 新京報報導,近期各大衛視台招商季來臨,各衛視平台2019年儲備大劇漸次亮相,但值得關注的是,大陸電視劇年產量約15,000集,每年可播出的劇集卻只有8,000集左右。產能過剩、產播失衡,就算是由一線演員主演,也難逃過被冷落的厄運,成了「積壓劇」,製作公司也就難以收回成本。 像是劉詩詩及佟大為主演的「如果可以這樣愛」已經等了2年,劉濤與馬天宇演的「淘婚記」積壓3年,而港星吳卓羲及唐嫣主演的「格子間女人」甚至擱置了6年仍未能在「上星」頻道面世,只能在地方台播出。 一劇兩星 衛視受衝擊 探究原因,「2018中國電視劇產業報告」指出,隨著2015年大陸國家廣電總局實行「一劇兩星」(一套電視劇最多只能同時在兩間衛星頻道播出)政策之後,優質劇集版權價錢上升,從而降低電視台對影視作品的購買力,導致影視劇作品在電視台終端取得的效益下降。一線衛視之間購買播映權的競爭更加激烈,二、三線衛視因資金短缺,只可以購買老劇。 加上電視台播出劇集數量增長,且播出時段相對固定,受眾無法同時觀看多部影視劇作品,選擇從網路觀看,最終效益向互聯網平台轉化。 其中古裝劇遭積壓的量更多,一是因為一線衛視實行「古裝劇限額」措施,年播放量限制在120集左右。二是大陸一直以來的劇集審查制度,很大程度限制劇集播出,如某些涉及歷史改編和神話改編的電視劇,像是周迅與霍建華主演的「如懿傳」,隔了足足兩年才在網路上開播。還有另一原因是:劇集演員有負面新聞。如高雲翔、范冰冰主演的「巴清傳」,一個深陷性醜聞,另一個則涉及逃漏稅。 若從劇集本身來看,題材同質化嚴重,在這種市場環境下,電視台一般選擇能扛收視的流量演員或者口碑好的演員的作品,而剩下的同類型作品因沒有市場號召力而無法得到電視台的青睞。 不過也有一些「積壓劇」透過在網路上播出重見天日,如輾轉多家衛視的「如懿傳」總算花落騰訊視頻,辛芷蕾、付辛博主演的都市情感劇「幸福巧克力」時隔兩年登陸芒果tv,孫怡、韓東君主演的年代情感劇「人生若如初相見」也在今年進駐騰訊視頻。 生產製作 重質不重量 但要注意的是,雖然影音網站為大陸國產劇的銷售和播放找到一個新出路,但隨著影音網站製作能力提升,資本不斷增加,它們開始大量定制高成本優質劇集,而非採購市面上已有的電視劇。 報導認為,產能過剩、資源大量浪費,大陸國產劇需要找到一條新的生產製作路徑。例如效仿美國、韓國等國邊拍邊播模式,收視不好就腰斬。但一個風險是,大陸影視劇審查流程複雜,先審後播,在播前、播中、播後的每一個環節均要面臨審查不通過的風險。如何本土化邊拍邊播,成為大陸影視公司需要思考的問題。 也有人提議,應該減少電視劇的集數,不要動輒就7、80集,劇情太拖延,30集已經足矣,重要的是質,而不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