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鬆綁稀土管制之際 華為AI晶片遭美高科技圍堵
美中貿戰降溫後,北京對稀土的管制開始鬆綁。周三宣布暫停對45家美國企業的制裁,同時也暫停對美國的稀土、以及其他軍事用途相關產品的出口限制。鑒於稀土與電動車、國防設備生產習習相關,美國特斯拉公司在中方鬆綁後,立刻宣布將重啟從中國進口電動車零件。至於美中關稅當前雖然已經大幅降低,但中國與美國的商家仍受害嚴重,此外,美方也繼續加強對中國的高科技管制,包括對全球企業發出警告,強調若使用華為昇騰AI晶片將違反美國出口管制。顯示美中之間的高科技競爭仍持續激烈。
隨著美中貿戰休兵,北京當局過去一個多月來對稀土的嚴格管制,也開始鬆綁。近日傳出至少批准了4家稀土商的出口許可,相關磁鐵稀土主要供應給德國福斯汽車在內多間歐洲與越南企業。
就連美國企業,周三(5月14日)起也重回中國准許出口稀土的對象。
上海東方衛視主播:「商務部公布,暫停制裁45家美國實體90天。另外,同樣從即日起,暫停上月4號與9號發布的出口管制管控名單90天。」
反應最快的美商,就是美國總統川普的政治盟友馬斯克。在中方鬆綁後,他旗下的特斯拉立刻表明,將從5月底開始,重新啟動上月初因為高關稅所暫停的、從中國向美國運送的電動車零件。
而這些中國製造的零件,主要用在特斯拉最新設計、沒有方向盤與控制踏板的自動駕駛計程車Cybercab,以及續航力最高可達500英里、約888公里的電動車Semi。兩款車型都預計今年10月開始量產,明年正式進入市場。
美國總統 川普:「這是中國向美國企業開放,就像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我認為這對中國來說會更好。」
川普週二(5月13日)在前往沙烏地阿拉伯的空軍一號專機上,強調美中在日內瓦達成的貿戰休兵協議中,「最令人興奮」的部分,就是中方即將為美國企業打開中國市場。他還表示,不排除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開放市場等貿易協議的細節,展開討論。
上海針織廠負責人 陸蘭英:「客人其實也很着急,已訂好(本月)17號的集裝箱,如果檢驗合格沒問題的話,我們17號就開始陸續出運了。」
至於中國境內包括服飾等外貿企業,以及義烏的小商品工廠,則是加緊趕工付運,要趁著這波美中關稅相對低的窗口期,趕忙出貨。
貿易追蹤機構(Vizion)所公布的數據就顯示,週三(5月14日)當天,從中國到美國的七天平均貨櫃運輸預訂量,比前一周飆升277%,業內因此預估,未來幾週中國到美國西岸的運費,將上漲20%。
義烏小商品商:「我們平常,打個比方,我們一個季度,比如說這兩個季度,我們可以生產大約,大個比方,比如50萬人民幣的貨款,但我現在我只有20萬了,對我們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我並不會因為他們(美國)把關稅降低而感到高興。」
儘管降低的關稅,讓美中此前形同禁運的貿易往來,獲得恢復,但義烏小商品商仍痛批關稅擾亂企業生產與獲利,而且如今再怎麼趕工,加上船期後恐怕也趕不上美國的萬聖節禮品旺季,企業對無法挽回的損失備感肉痛。
美國女裝品牌「拉菲逸(Lafayette 148)」銷售經理vs記者:「我們的客戶走進來問我們是否安好。(你怎麼回答呢?)你在尋找一絲希望,希望這一切只是一場噩夢,很快就會過去。」
-
至於95%產品都在中國製造的這一間,曾獲多位好萊塢女星甚至是第一夫人加持過的知名女裝品牌,同樣在美中關稅下苦苦掙扎。因為此前高達145%的關稅,
公司已為此支付超過280萬美元的稅款。如今稅率雖然降到30%,但接下來90天,仍得為到港產品支付約230萬美元關稅稅款。
美國女裝品牌「拉菲逸(Lafayette 148)」創辦人 迪爾德利奎茵(Deirdre Quinn):「我無法承受把全部的現金流,都用在關稅上。但這就是當前正在發生的事。」
美中關稅對兩國商家帶來的陣痛,還沒有結束;美方已開始提高對中國的高科技圍堵。
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週二(5月13日)發出明確的指引,強調華為昇騰AI晶片的設計生產,涉及美國技術,全球使用需要先取得美方的許可證,否則將違反美國的出口管制規定。美方還警告,利用涉及美國技術的AI晶片,來訓練與推理中國AI模型,將會產生潛在後果。
而根據AI大模型整合應用平台(Poe)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使用6萬顆美國輝達晶片的中國AI模型DeepSeek,全球使用率已由2月走紅時創下的7%最高紀錄,降至4月底的3%。
TVB主播:「美國制裁18個實體及個人,包括內地及香港公司,指他們提供零件,協助伊朗生產彈道飛彈。」
包括3名中國人,以及一間中國公司和一間香港公司,被美方指控出口碳纖維相關材料給受制裁的伊朗企業,週三遭美財政部公告實施制裁。顯示美中之間除了關稅貿易糾葛之外,高科技與地緣政治競爭,也持續明爭暗鬥。
更多 TVBS 報導
與美休戰卻「留一手」?路透:中國完全取消稀土管制可能性不大
Win-Win! 美烏礦產協議終於簽訂 美國獲稀土、助烏克蘭重建
貿戰降溫?川普:高關稅不會持續 美股亞股強彈
美中貿戰擴:稀土.農產.飛機競爭熾 全球供應鏈恐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