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獨蛻變 台青認同當中國人

旺報【本報訊】 台灣其實至今仍未光復!《遠望》雜誌研究員張瑋珊引丘逢甲〈離台詩〉:「海上誰來建義旂」,指出前人盼後代有識之士能扛起抗日大旗,然而眼看今日的台灣氛圍,不論台籍青年或外省後代,都存在著國族認同的矛盾與扭曲。 不諱言曾是「天然獨」的一份子,也曾經「天然媚日」,張瑋珊表示,自己這一代的台灣青年,從有記憶以來對日本就存在莫名的好感,甚至慶幸日本這麼「高大上」的民族曾經和我們「同一國」,卻在國民黨來台後「被迫」做中國人,對於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的種種罪行並不清楚,「戰爭中的一切是非、對錯,沒有人關注」。 日對外侵略 實為非人 「為什麼我不再媚日,而決定承襲抗日的歷史記憶,關鍵在於我認同上的轉變。」張瑋珊指出,對她而言,並不因為自己是血緣上的中國人而不媚日,而是發現自己原來可以是「儒家君子式」的中國人。她指出,台獨派刻意強調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提高了台灣人教育水準,使台灣進入文明、現代化,但她認為「知道如何做為一個『人』,才是真正的『文明』。」 「我們稱日本『鬼子』,因為他們對外侵略的行為已是『非人』,比如731部隊。」張瑋珊表示,當自己選擇做儒家君子式的中國人,才恍然大悟過去那些為日本殖民的辯護,是價值觀的扭曲及認同的錯亂,做為一個追求仁義禮智的人類,就勢必銘記歷史,追究日本人的歷史責任。 然而,張瑋珊指出,整個台灣社會的氛圍,受到一些名人影響,使得媚日風氣與日俱增,從前總統李登輝的自我皇民化、前總統馬英九的大力歌頌八田與一,到如今蔡英文總統取消一切抗日紀念活動、立法院長蘇嘉全說台日之間是「夫妻關係」,都影響了整個社會的價值觀。 外省後代 有認同矛盾 《遠望》雜誌研究員程志寰則指出,即便身為外省第三代,受到外省第一代敵友錯置和堅定反共的影響,如蔣介石堅持聘用化名白鴻亮的日軍少將富田直亮和「白團」為軍事顧問,國民黨政府又在反共與抗日的單選題中,選擇了反共,導致年輕的外省後代在認同議題上,傳承了上一代的矛盾感,不認為自己是主權國家意義上的中國人。 張瑋珊與程志寰均不諱言,成長過程中接受的「去中國化」教育,解嚴後的各種台獨理論,讓這一代的青年認為「日本對台灣很好」,「中國曾受到日本侵略,但台灣當時是日本的領土」,不可避免地成為親日反中的「天然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