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520特輯】天然的最好?想吃得安心 醫師有撇步

建立正確的飲食知識,才是民眾自保自救不可或缺的能力(示意圖:iStockphoto)
建立正確的飲食知識,才是民眾自保自救不可或缺的能力(示意圖:iStockphoto)

特約記者/劉惠敏

食安事件連環爆,有人認為怎麼吃都不安、乾脆「隨它去」;有人更加恐慌,也有人自力救濟,親自烹調煮食、選用產地直銷或有機食物、食品,推廣食農教育。然而,正確的有毒物質及營養認知,以及政府全方位的食安管控,也才能真正食得安心。

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說,選購國家認證食品、留意保存期限或政府多年推動的產銷履歷食物,盡量減少外食,不一定要忠於單一品牌、食物來源,分散購買來源以分散風險,以上數招多能趨吉避凶。

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生化學者程樹德認為,工業化飲食侵略人類生活多年,即便合法的食品添加物,大量的加工食品仍不免對身體造成負擔,因此更多人回轉,攝取天然的「真食物」,自己做、慢慢吃,也可能相對減少食安風暴的影響。

程樹德說,工業化飲食最大問題,還包括營養的流失,例如果汁裡面沒水果、徹底精緻的穀類,「好東西都丟掉了」,廉價的食物大舉入侵,「麵包吃得多、蔬菜水果吃得少」,造就更多的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及肥胖問題等。更多消費者支持本地生產、就近銷售的有機生產者,形成生產消費連線,也才能創造食更安心的環境。

不過,天然不也代表絕對安全。立法委員吳焜裕在課堂上便時常提問,「俗稱砒霜的砷、世紀之毒戴奧辛敢不敢食」?幾乎沒人敢吃,然而天然的水皆含砷,食品中都有戴奧辛,包括營養豐富的母奶,「若不敢吃、就真的沒東西吃了」。這亦顯示廣泛蒐集資料,進行風險評估、制定安全攝取量的重要性。所謂的「無毒」,不是沒有任何化學物質,而是必須合乎安全標準。

更多時候,食材的處理、烹調的方式或營養不均,對健康的危害恐怕嚴重地多,例如高溫油炸、煎,容易產生許多致癌物。因此建立正確的飲食知識,也是民眾自保自救不可或缺的能力。

看更多:
【Yahoo 520特輯】食安疑慮「其實是信心問題」
【Yahoo 520特輯】政府拚食安 吳焜裕:我們還欠一大部分
【Yahoo 520特輯】吳焜裕:沒有一個政府會去開放核食
【520蔡英文就職一週年】新聞專輯
詳細調查結果:https://goo.gl/Clfp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