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疫刻不停 認證114顆脈衝星

俗稱「中國天眼」的500公尺口徑球面電波望遠鏡FAST,今年1月11日順利通過驗收,投入正式運行,沒想到12天後(1月23日)碰上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大陸國家天文台並未因此鬆懈,北京總部遠距辦公維持運作,貴州的FAST望遠鏡則有工作人員2個月不休假,因而發現並認證114顆脈衝星。

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克度鎮大窩氹的喀斯特窪坑的FAST天文望遠鏡,1994年由天文學家南仁東提出構想,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主導、花22年建成,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今年1月正式投入運行。

這座望遠鏡是大陸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電波望遠鏡,綜合性能是著名的波多黎各阿雷西博電波望遠鏡的10倍,一秒鐘觀測數據、每分鐘的耗電量,相當於9萬多台電腦同時運行。

怕檢疫隔離 放棄返鄉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在北京的大陸中科院國家天文台「中國天眼」運行和發展中心大部分科研人員採遠距辦公,少數留守在貴州觀測基地現場的科研人員,擔心返回外地過年再回來會受到檢疫隔離,寧可放棄休假,連續工作2個月才休息,確保望遠鏡全天候正常運行,以及科學家擬定的各項觀測計畫正常執行。

由於工作人員不間斷的運作,「中國天眼」從1月1日至3月23日已完成觀測近1000小時,達成全年觀測時長目標任務的1/3,發現並認證114顆脈衝星。

官方日前公布最新成果,為國家天文台助理研究員潘之辰等人利用「中國天眼」觀測數據,在球狀星團M92中首次探測到新的脈衝星。

積累觀測時長 拚數據

目前正值「中國天眼」積累觀測時長和科學產出的關鍵期,該中心克服疫情的不利影響,對望遠鏡觀測流程進行系統優化,陸續啟動脈衝星測時陣列、漂移掃描多科學目標巡天等5個重大和優先專案的科學觀測。

為充分發揮FAST的性能,國家天文台開發專門網站,大陸天文學家可以經由這個網站提交研究需求申請,經過審批後,FAST就進行觀測,提供科學家相關數據服務。

小靈通 脈衝星Pulsar

會週期性發射脈衝訊號的星體,可分為毫秒脈衝星、脈衝雙星。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重力坍縮發生超新星爆炸後,根據恆星質量的不同,可能會變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其中,中子星具有強磁場,運動的帶電粒子發出同步輻射,形成與中子星一起轉動的無線電波束,當次掃過地球,天文望遠鏡就接收到一個脈衝。最早發現脈衝星的是英國劍橋大學24歲研究生喬絲琳‧貝爾‧伯奈爾,指導教授為安東尼‧休伊什。喬絲琳1967年10月發現無線電望遠鏡收到一些穩定規律的脈衝信號,後來被學界確認是一類新天體,命名為脈衝星;1974年,休伊什教授以脈衝星的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廖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