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揪團攻模組 有隱憂也是契機

(中央社記者張建中台北17日電)國內太陽能產業團體戰開打,目前至少有兩個團隊浮上檯面,搶攻下游模組市場,為國內產業添增模組產能過剩的隱憂,卻又不排除可望為太陽能產業帶來轉型新契機。

新日光、昱晶與昇陽光電甫於16日宣布將合併成立聯合再生能源,茂迪今天跟進宣布與供應商碩禾合資成立台灣太陽能模組製造公司,國內太陽能廠共組聯盟打團體戰趨勢成形。

聯合再生能源與台灣太陽能模組製造公司產品線雖然不盡相同,聯合再生能源產品線涵蓋矽晶圓、電池與模組,台灣太陽能模組製造公司主要鎖定模組製造,不過,兩個團隊都一致以擴大模組為發展重點。

國內太陽能產業發展過去以電池為主,電池總產能達10GW規模,位居全球第2大供應國,只是上、下游矽晶圓與模組產能規模都僅約1至2GW,使得國內電池廠面臨上、下游受制於大陸的窘境。

茂迪董事長張秉衡表示,反觀中國大陸,除有政府補貼,還有人力成本低及供應鏈完整等優勢,台灣電池廠儘管具有技術優勢,仍無法彌補結構成本較大陸廠商高的劣勢,近年來面臨龐大競爭壓力。

為擺脫當前所處困境,國內太陽能業者紛紛展開整併或策略聯盟,一致朝向下游模組及系統發展,期能擴大出海口,並補強產業供應鏈,提升競爭力。

只是太陽能模組擴張容易,據茂迪估計,建置250MW規模的模組產能所需費用,比太陽能電池舊產線轉換成背面鈍化(PERC)產線的費用還低;太陽能模組的銷售難度相對高,要搶攻外銷市場需要時間。

國內終端太陽能系統未來每年裝置需求僅約2至3GW,聯合再生能源與台灣太陽能模組製造公司卻都有意建置1GW模組產能,隨著各團隊積極布局,太陽能產業未來是否會衍生出模組產能過剩的新問題,值得觀察。

他指出,不過,若各團隊能夠審慎擴充模組產能,國內太陽能產業不排除可望藉由基本的內需市場,逐步朝向下游轉型,走向國際市場,為太陽能產業帶來新契機。106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