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比特幣硬分叉 猶如羅馬帝國「劣幣逐良幣」翻版

【民眾網編輯劉家瑜/綜合報導】

中央銀行11日於臉書粉絲專頁上詳述比特幣的「硬分叉」,猶如當年神聖羅馬帝國「劣幣逐良幣」的翻版。央行臉書表示,17世紀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德國,為籌措戰爭經費,將硬幣剪邊(clipping)的這段歷史…1618~1648年,當時爆發三十年戰爭,有公爵將硬幣剪邊籌措財源,民眾隨之群起效尤,而引發「劣幣驅逐良幣」(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最後,在民眾對貨幣失去信心下,貨幣大幅貶值,肇致嚴重的經濟危機及惡性通膨(hyperinflation)。

英國也曾發生過不肖之徒將硬幣剪邊的問題。最初英國皇家鑄幣廠所鑄造的銀幣,外形十分簡單,銀幣上只出現圖案與面額標記,硬幣邊緣都沒有任何刻痕,所以不肖之徒就偷偷將銀幣邊緣剪掉一圈或一些,也就是所謂「剪邊幣」(clipped money)。久而久之,市場就充斥這些剪邊、不足值的銀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英國國王威廉三世在位期間的造幣局局長牛頓(Isaac Newton),發明了在硬幣的邊緣刻上規則的刻痕,剪邊的惡劣行徑方有所收歛。

快轉到數位時代下的今天,比特幣(bitcoin)的硬分叉(hard fork)行徑,也宛如古時候的「剪邊幣」!比特幣因協定(protocol)爭議,產生的硬分叉情況層出不窮;目前,從比特幣硬分叉出來的密碼通貨共有105個,較為活躍的則為74個,其中最著名的是比特幣現金(Bitcoin Cash)、比特幣黃金(Bitcoin Gold)及比特幣鑽石(Bitcoin Diamond)。央行總裁楊金龍在2018年演講時,就曾引述BIS總經理Agustín Carstens對比特幣的批評,將比特幣的硬分叉行徑,形容為1618~1648年神聖羅馬帝國的硬幣剪邊歷史。

比特幣雖以發行總量設定為2,100萬枚(預計2140年達到發行量上限)自豪,聲稱不會像主權通貨(sovereign currency)濫發行而貶值;但硬分叉的出現,卻讓比特幣相關密碼通貨(cryptocurrency)的供給數量不斷增加,破壞原具稀少性的特質,進而稀釋價值,削弱使用者的信心。對此,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Nouriel Roubini痛批,比特幣等密碼通貨供給量固定的說法顯然是詐欺,因比特幣已因硬分叉衍生出來其他分支,吾人以為比特幣在穩定地創造貨幣供給的同時,貶值速度卻比任何主要通貨都快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剪邊幣」也造就另類的建築美學!1697年英國國王威廉三世為了解決剪邊幣不足而開徵窗稅(window tax),用意是希望透過稅收來鑄造充足的錢幣。當時,英國民眾為了避窗稅,開始將窗戶用木板或磚塊封住,新建房子的民眾也刻意減少開窗數量,或乾脆建一棟整層臥室全無開窗的房子。這也造就日後同樣課窗稅的法國,村鎮與城市的外觀;直到現在,用磚砌起來的窗戶、甚至畫著假窗戶的建築依然可在一些地方看到。

在日本,也曾課徵類似於窗稅的間口稅。江戶幕府時期,為克服財政困難,遂開始根據建築物正對街道的那一面寬度,對京都市民課税。老百姓為了避稅,建造了許多狹長的房屋,被稱之為「京町家」,也因建築縱深細長,又被稱作「鰻魚的居所」。現在,京都市還有很多這樣的特色建築,有些轉型為民宿,甚至連國際知名連鎖咖啡店也在「京町家」開設咖啡店,吸引哈日族的注意。

對於硬分叉、剪邊幣相關資訊有興趣的粉絲們,不妨繼續觀看央行總裁楊金龍在2018年政大商學院的「金融科技生態系」高峰論壇,「虛擬貨幣與數位經濟:央行在數位時代的角色」之演講。

延伸閱讀:

壓垮羅馬帝國的條條大路 淺談劣幣所導致的通膨【Dow專欄】

現實版的魷魚遊戲 央行小編解說加密幣詐騙手法

更多財經相關新聞
馬斯克真的賣股了 套現11億美元繳稅
鴻海拍板定案!砸64.4億俄州買廠
羨慕!海運大賺 長榮海年終「上看10個月」
元宇宙不香了? 宏達電一度摔跌停 威盛、位速大震盪
上市公司10月營收年增9.49% 航運、油電及鋼鐵成長

今日推薦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