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學生低頭族 滑掉學習力【獨立特派員】

失控的學生低頭族。(圖/獨立特派員)
失控的學生低頭族。(圖/獨立特派員)

失控的學生低頭族

在臺灣,不管走到哪都能見到「低頭族」,根據iWIN調查,11歲至18歲兒少,人生第一支自己的手機或平板落在10歲到12歲之間;平日網路使用平均時數8.63小時;從事網路活動前三名分別是社群/通訊軟體(70.25%)、影音(66.78%)、完成課業(44.41%),而網路遊戲/手遊以43.87%緊追在後。

當孩子愈早開始使用數位載具,並且停留在螢幕的時間愈長時,將擊垮孩子的學習能力。

「當我們跟孩子介紹紫花酢漿草,他們五個字講不出來,」南投縣人和國小老師呂家賢,從事教職工作逾20年,他回憶起五、六年前接觸到國小一年級學生的狀況,部分孩子無法跟著複述紫花酢漿草,即便分成紫花、酢漿草兩個詞,困難依舊。

不僅如此,呂家賢老師也發現,學生專注力幾乎跟短影音一樣短,「10點10分上課就打瞌睡,講話構音不清楚,」他不斷思考孩子到底發生什麼事?

呂家賢開始一一家庭探訪,發現共同現象是孩子從幼兒開始就在滑手機或玩平板。他進一步翻查網路成癮造成負面影響的相關文獻資料後,大膽假設孩子學習力倒退與網路成癮有直接相關。

孩子被囚禁在16:9的世界中,親子關係衝突不斷。(圖/獨立特派員)
孩子被囚禁在16:9的世界中,親子關係衝突不斷。(圖/獨立特派員)


親子為手機上演諜對諜戲碼

呂家賢老師的學生田雨巧,目前六年級。記者詢問她過去網路成癮的程度,田雨巧直接躺在床上變換各種滑手機的姿勢來示範,當時她邊滑愛看的吃播影片玩手遊,再配上一些零食,不吃不睡整天滑手機是常態。

為此,田雨巧與阿嬤展開諜對諜戲碼,「孩子一碰到手機就真的不知道時間,我凌晨一定會突擊檢查房間,」阿嬤代替在外工作的兒媳照顧孫子們,但突擊檢查後,孩子們卻是打開手機繼續滑,氣得阿嬤大罵「你們再不聽話,總有一天阿嬤發瘋的時候,真的把手機摔破」。而田雨巧的回應是瞪回去。

諜對諜戲碼也在師生間上演。新冠病毒開啟在家遠距上課模式,人和國小學生家長田秋意與丈夫金慕義發現那段期間,桌上放筆電關掉鏡頭上課,桌上拿手機滑得不亦樂乎。

田雨巧的同班同學田璿也曾網路成癮,他幼兒園就擁自己的平板電腦,用語音輸入的方式看自己想看的內容,上了國小「就不想要學習,上課的時候就一直想玩手機」,甚至外地工作的爸爸回家,仍照樣低頭滑手機不理不睬。

「假日一天差不多20多個小時都在看手機,」另一位同學田語晴也一樣廢寢忘食地玩手機。

更嚴重的是,南投縣人和國小位處偏鄉,呂家賢老師發現,許多家長為求生計遠赴他鄉,數位載具成為另類保姆,「有時候家長會需要去工作一下,所以只好暫時把小孩子託付給手機,數位危害這件事情跟弱勢家庭疊合在一起的問題最劇烈」。為什麼網路內容會讓人如此愛不釋手呢?

網路影音愈做愈短,讓大腦的酬償系統機制記住了快速獲得快樂的刺激來源,像癮頭般益發渴求。(圖/獨立特派員)
網路影音愈做愈短,讓大腦的酬償系統機制記住了快速獲得快樂的刺激來源,像癮頭般益發渴求。(圖/獨立特派員)

網路成癮重擊大腦發育

身心科李旻珊醫師解釋,大腦接收到某些讓人愉悅的刺激時,會產生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大腦的酬償系統會記住刺激來源,下次再遇到時便自然而然產生令人快樂的多巴胺。

社群上的影音愈做愈短、愈聳動的原因也在於此,讓大腦記住不費吹灰之力就快速獲得快樂的刺激來源,像癮頭般益發渴求相關刺激。付上的代價是注意力與思辨力愈來愈差,「讀一篇文章可能需要花五分鐘,但孩子會覺得滑手機一下子就能獲得我想要的快樂,學習力就變得不專注,」李旻珊分析。

「網路過度使用的人的大腦受損狀況,幾乎可以跟阿非他命成癮、酒精成癮的大腦受損相提並論,」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兒少心智科主治醫師臧汝芬說明,大腦要健全發育必須與人互動,例如孩子藉由與父母的肢體互動來認識情緒及發展親密關係、與同儕相處能學習合作與同理心,在群體中建立自我及他人的社會文化,「但是過度使用數位載具,孩子跟這個世界的人事物接觸及互動全面被剝奪」。

孩子自身也看到自己慘不忍睹的學習表現,「晚上熬夜,隔天會沒精神,功課會下降,」田語晴發現耽溺網路世界後,自己連一行字都讀不下去,數學課本打開後就直接闔上。田雨晴也同樣悽慘,五年級測驗四年級的國英數,僅國文低空飛過。

需要觀察力跟生活經驗的藝術創作領域,學生表現同樣不盡理想,「老師一再重複示範,學生聽了前面、忘了後面,要花很多時間示範,」人和國小外聘的美術老師可樂認為,藝術要透過觀察、學習、最後執行出來,「但如果一直限縮在手機裡,觀察跟執行都沒有,學習能力也非常低」。

呂家賢老師在四年前展開奪回數位載具主控權的抗爭之路。首先,戒斷環境毒素-數位載具。(圖/獨立特派員)
呂家賢老師在四年前展開奪回數位載具主控權的抗爭之路。首先,戒斷環境毒素-數位載具。(圖/獨立特派員)

網路成癮戒斷之路

呂家賢老師在四年前展開奪回數位載具主控權的抗爭之路。首先,戒斷環境毒素-數位載具。

呂家賢老師在孩子們的數位載具上安裝網路監護軟體,禁止安裝與瀏覽不恰當的內容和APP,並且控管使用時間。然而,說服家長接受沒想像中容易,除了要讓家長意識到網路成癮的嚴重性外,有些孩子使用父母的手機,家長亦擔心「老師鎖掉手機,會不會偷看我的隱私?」呂家賢只能一再說明絕不會侵犯隱私。

說服學生同樣是條漫漫長路,呂家賢如傳道者般向孩子解釋哪些APP、遊戲、網站可玩可不玩,「剎車的動作要回到孩子本身,他需要知道哪些事情要踩剎車」。尤其高年級孩子已進入青春期,呂家賢深知絕不能硬碰硬,遇到家長拿著孩子的手機請求鎖起來都只能拒絕,「放棄溝通會讓網路成癮這件事提升到對自由侵犯、自主權侵犯的層次,造成孩子有事不願意跟大人說」。

呂家賢一一找上孩子,拿著滿江紅的考卷與作業讓他們正視自己網路成癮的副作用。「老師在早餐店問我玩手機的程度怎麼樣,我覺得非常沉迷,」田雨巧回憶呂家賢向她提及管控手機一事,但真正下定決心的關鍵卻是來自好朋友田語晴。

「老師,我可以把手機放學校嗎?我想改變自己,因為我發現我的功課下降了,老師說好,」田語晴發現靠自己克制行不通,主動將手機交給老師放在學校保管。

不同於田語晴將手機放學校,田雨巧選擇鎖手機的方式,以利晚上也能聯繫在外工作的父母。但戒斷之路並非童話故事,田雨巧晚上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睜開眼想打開手機,可是完全打不開。」田語晴更是第一天就想打退堂鼓,「我就很後悔,想說為什麼要把手機給老師。」等兩、三周後,兩人才開始漸漸適應不能恣意滑手機的日常生活。但是放下手機要做什麼呢?

呂家賢老師透過各種課程,讓孩子重新連結真實生活,讓放下手機後的日常更加豐盛有趣。(圖/獨立特派員)
呂家賢老師透過各種課程,讓孩子重新連結真實生活,讓放下手機後的日常更加豐盛有趣。(圖/獨立特派員)

放下手機要幹嘛?

放下手機要做什麼呢?「如果放下手機後沒事做,最後孩子還是會回頭滑手機,」呂家賢開始跟美術老師、體育老師合作,開發各種重新連結生活的課程內容。

記者到人和國小採訪的那天,正進行三節課的仿名畫美術,現場彷彿是西洋美術大師的跨時空盛會。有孩子扮演《戴著珍珠耳環的少女》、《越過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道的拿破崙》、梵谷的《耳朵綁繃帶的自畫像》等等,好不熱鬧。

這堂仿名畫課程長達一學期,學生上網找到自己喜愛的藝術家,觀察模仿後,製作出仿名畫的立體裝置,美術老師可樂認為,「學生要獨立完成蒐集資料,並且有邏輯地介紹作品,是一份完整的報告」。

人和國小的孩子幾乎流淌著布農族血液,呂家賢老師與體育老師共同規劃山野教育,每周早上6點40分跟每周二、四放學後,一起體能訓練,讓孩子練好身體爬百岳,回到祖先生活的地方郡大山尋根。田雨巧阿嬤滿意大笑,體能訓練很累,「回到家寫完作業就睡了,沒時間玩手機」。

記者問到郡大山尋根之旅時,田語晴直說「好玩」,覺得大自然好像也在「八部合音」。田雨巧更認為,這個過程比玩手機還要有趣,「爬郡大山時,自己想說之前為什麼不去關心這些,反而一直跟著手機」。

在真實世界經歷到的酸甜苦辣皆成了文字及藝術創作的養分,走進教室,牆壁上有許多同學創作的版畫,內容記錄著孩子們的旅行、校外教學以及日常生活。

呂家賢也在每天第一節課前安排晨讀時光,學生可自選喜愛的書籍來念。另外,為了提升孩子的閱讀量,加入品學堂線上閱讀教材,以共讀的方式,讓同學一起朗誦文章,並討論測驗題目的答案,藉此「偵測孩子到底真的懂了沒,透過數據去反應小孩子的學習成效有沒有在成長」,每學期文章閱讀量從國文課本14篇增加至線上文章80篇。

陪伴孩子產生夢想,並有資訊素養,那麼數位載具就不再是囚籠,而是載著主人飛往高處的翅膀。(圖/獨立特派員)
陪伴孩子產生夢想,並有資訊素養,那麼數位載具就不再是囚籠,而是載著主人飛往高處的翅膀。(圖/獨立特派員)

成為數位載具的主人

耗時近四年,同學們對網路的抵抗力如何了呢?「平日可以,有時假日為了想玩,會不受控制玩很久,」田雨巧據實以告。田語晴則相當有自信,「我有辦法克制自己,什麼事情都做完了才會看平板。」

成績也確實反映出同學們克制後的成果,「從基本能力的檢測來看的話,我不能說孩子的表現很突出,但是他們的進步幅度非常突出,從大量不及格,到只剩下一部分的人不及格,而且通過率愈來愈高,」呂家賢欣慰表示。

在這個無處不網路的世代,能否成為數位載具的主人,終究得靠孩子自己,「我不可能永遠盯著你說,不准玩手機、手機放下來、去幹嘛,不可能!最後都還是要回到一個最核心的問題,我想要去哪裡,我的能力是否能夠到達,」呂家賢認為,陪伴孩子找到嚮往之處,那麼數位載具就不再是扼殺生命的囚籠,乃成為翅膀,載著主人飛到更遠、看得更廣之處。

(※鄭惠恩、鄭仲宏、梁普凡/採訪報導)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高雄鳳山某幼園15童 遭師推頭打手不當管教
身心科醫師指孩童行竊成因複雜 師長應透過輔導機制解決
考招新制111學年上路 學習歷程檔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