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頒獎!90年過去 從小晚宴到眾星拱月

中國時報【潘鈺楨╱綜合報導】

奧斯卡頒獎典禮今年來到第90屆,回首過往,無論形式與規模都不可同日而語。像第1屆奧斯卡在1929年5月16日舉行、頒發15個獎,現在改為每年2月底、3月初舉辦、表揚24個類別。形式上,早期偏向晚宴而非頒獎典禮,想入場的人不是受邀就好,還要自掏腰包花5美元(約150元台幣)買入場門票,換算現在幣值,差不多是71美元(約3550元台幣)。有趣的是1929年只有270人參加,僅花15分鐘頒獎,其餘時間是影人之間的餐敘交流。

每年1次的奧斯卡,其實在1930年辦了2次,分別在4月與11月;11月舉辦的第3屆,是奧斯卡首度對外發表入圍名單。漸受重視的奧斯卡,1953年終於首度在電視上由NBC轉播,當年主持人鮑伯霍伯(Bob Hope)激動地說:「今晚能在家裡看到這麼多巨星,能不興奮嗎?」

奧斯卡典禮愈辦愈精緻。1929年的在好萊塢羅斯福酒店初登場,2002年起固定在杜比劇院舉行。杜比劇院設有3300個座位,場內豪華,場外還可規畫900英尺(約274公尺)範圍供眾星走紅毯。走紅毯的習俗起於1961年,延續至今在杜比劇院外要投入18人、900小時,鋪設面積約5萬平方英尺(約1400坪)的紅毯。紅毯用完即銷毀,不會回收再利用,這對每年撥3000萬美元(約9億台幣)預算舉辦典禮的影藝學院來說,不算太大負擔。

對於每個環節都嚴格控管的奧斯卡,去年發生拿錯信封、念錯最佳影片的大烏龍,是近年來最大紕漏。然而這樣的風險在當年並不存在。早期獎落誰家是公開的祕密,媒體與得主早在事前就被告知。直到1941年,來賓不再提前知道獲獎結果,改為在頒獎典禮會上通過打開密封的信封來宣布得獎者,制度延續至今。

奧斯卡邁入90歲,不知是否為巧合,今年有兩位與奧斯卡差不多資深的影人共襄盛舉。其一是憑《金錢世界》入圍最佳男配角的克里斯多夫普拉瑪(Christopher Plummer),88歲的他創下該獎項最年長入圍紀錄。另一位則是法國女導演安妮華達(Agnes Varda),89歲的她不只是今年終身成就獎得主,更以紀錄片《最酷的旅伴》成為史上最高齡入圍者。


相關新聞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