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命一瞬間 護「心」中西醫雙管齊下!

奪命一瞬間 護「心」中西醫雙管齊下!

今(二○一七)年七月,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逝世,死因雖未透露,但吳清友長年受心臟病所苦;而五月時,天主教神父丁松筠也因心臟舊疾逝世,傑瑞叔叔(Uncle Jerry)教英文的身影永留人心。

二○一六年國人十大死因出爐,心臟疾病名列第二,全年死亡人數二萬○八一二人,比前年增加了一六一○人,心臟疾病的奪命威力不容小覷。其實,想要心臟健康,中西醫可雙管齊下。

「心臟病」是一個統稱,其實心臟病的範圍很廣,依照發生部位不同可分為三類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江碩儒解釋,依照心臟生理系統而言,心臟主要分為心臟本身肌肉、血管以及心臟電生理三部份,因此心臟疾病也就分為三類型:一、冠狀動脈心臟病;二、心臟瓣膜過於狹窄或關不緊;三、心臟電生理系統相關的心律不整或心悸等。

心臟疾病有解 中西醫一把罩 除了依照部位區分心臟病,又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兩種。先天性心臟病顧名思義是出生就罹患的,通常是胚胎在心臟形成過程中成長不全,導致出現縱膈缺損、心室或心房缺損等心臟疾病;此外,也可能是患者本身基因突變,在胚胎形成過程中心臟發育不全。

「目前絕大部分的先天性心臟病都可以在出生前發現,尤其結構性心臟病可透過超音波或一些症狀提早發現,」江碩儒解釋,但若是基因出問題,就不見得能立刻察覺,如心律不整必須等到發作、或透過基因檢測等更細部的檢查才能夠發現。

後天性心臟病則是因為飲食、生活作息不正常等後天行為導致心血管健康惡化、進而引發心臟疾病,如「三高」就與心臟病有關,「三高導致的心臟病約占七~八成左右,」此外,江碩儒說,國人愈來愈長壽,因此後天性心臟病患者中,也有部分是老化所致。

除了西醫認知的心臟病,傳承古人智慧的中醫系統又是如何一解「心」事呢?「中醫將心分為兩個概念,一個是跳動的心,另一個比較接近我們平常說的『專心』、『用心』,屬於心神的部分,」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高定一解釋,精神、情緒、睡眠和心臟都有密切關係,其中一個出問題,都會對另外兩方造成影響。

因此就常見心臟病因來說,中醫分為四大類:年老體虛、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寒邪內侵。除了情緒影響病情,天氣冷或清晨、半夜氣溫偏低時較容易心臟病發作,尤其是冠狀動脈心臟病,「保暖」十分重要。此外,飲食對心臟疾病的影響更是近年來國人關注的議題,「現代人飲食偏好多鹽、多油或甜食,這些都容易誘發冠狀動脈心臟病。」

醫療技術進步 所需費用高昂 心臟病的病因繁雜,所用藥物視病情而異,治療方式更是日新月異。江碩儒表示,隨著科技進展,醫療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現在心血管問題除了透過一般藥物控制,還可「通血管」,包括氣球擴張術、支架置放等都是現今能純熟操作的技術,有效治療缺血性心臟病。

在心律不整方面,心臟如果跳動太快,可直接用心導管燒掉不正常放電的部位進行治療;若心臟跳動太慢,也可置放「節律器」維持基本心跳。預防猝死,可以使用體外電擊器急救,針對高風險族群,則可直接將極微小的電擊器放入體內,一旦偵測到心臟跳動紊亂,即可自行電擊。

只是新技術或高級醫材價格高昂,一般人難以負擔,「最常碰到的高價醫材是『支架』,」江碩儒指出,健保只給付一般支架與部分塗藥支架,但是塗藥支架從早期的第一代推出至今已第三代,甚至還有溶解型支架,健保納保難跟進;而治療心律不整的電燒手術也從傳統電燒技術演進為冷凍燒灼,還有心臟衰竭節律器等,樣樣所費不貲。

此外,目前醫療技術進展以「微創」為首,大家都不想動大刀,「如心臟外科手術,過去心臟瓣膜置換必須鋸開胸骨、開大刀,現在只要以心導管的方式進行,但是這些器材相當昂貴。」江碩儒再舉例,與從前的繞道手術相比,現在只要打兩三個小洞,用達文西手臂即可完成,患者恢復期也較快,但是兩者的治療費用都可能高達百萬元以上,健保礙於政府預算,不可能完全給付,許多患者必須倚賴額外商業保險。

其實不只西醫的醫療費用高昂,中醫醫療費用也不少。中醫治療分為三方面,一為科學中藥粉,這部分健保大多有給付,不過礙於健保財務有限,每日藥費只給付三十一元;二是水煎藥,費用視藥品而異,藥物的品級、產地等都會影響價格,每帖二百~五百元不等;最後則是針灸,目前最新技術為「雷射針灸」,利用雷射技術結合中醫穴位針灸,可減輕患者痛楚,治療價位大約落在每次四百~一千元左右,然而這部分須自費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