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鼠蹊部劇痛 醫:是疝氣惹禍

▲女子左側鼠蹊部就常鼓脹不舒服,就醫後發現竟是疝氣惹禍。(示意圖/翻攝自 《Reader's Digest》)
▲女子左側鼠蹊部就常鼓脹不舒服,就醫後發現竟是疝氣惹禍。(示意圖/翻攝自 《Reader's Digest》)

一名46歲的謝小姐,有記憶開始,左側鼠蹊部就常鼓脹不舒服,曾在捷運站被別人手揮到後,痛到在原地無法動彈。先前因為長輩說是「墜腸」,也聽說疝氣可能自然痊癒,就沒積極處理,成年後曾因疝氣卡住痛到坐立難安,才積極求醫,解決多年的困擾。

嘉義長庚醫院外科部小兒外科主任王世憲醫師表示,疝氣俗稱墜腸,意指體內臟器或組織通過某薄弱處或破洞造成位移,以腹股溝(鼠蹊部)疝氣最為常見,通常好發於老人與小孩身上。

醫師提到,台灣每年大約有3萬例的疝氣手術,患者會有腫脹及疼痛感,若臟器卡住造成「箝頓性疝氣」,還可能導致壞死性休克,甚至死亡,而疝氣多好發於男性,有高達27%的男生有機率發生,女性發生機率則是3%

王世憲解釋,腹股溝疝氣依其形成的機轉與位置,可再分為間接(外側)型及直接(內側)型疝氣,間接(外側)型是因腹股溝管的內環開口在出生後未完成退化,腹腔臟器由此孔洞掉入腹股溝管而形成疝氣;直接(內側)型疝氣則是因腹股溝管的後壁筋膜層,隨著年紀增長逐漸變薄,腹壁失去支撐力致使臟器膨出。

王世憲提到,一般青少年及兒童疝氣基本上都屬間接(外側)型,手術原則是將內環開口關閉(類似束口袋的概念),但成人的情形則比較複雜,雖然間接型的比例多於直接型(約7:3),但有時候卻是兩者並存(混合型),手術前很難去分辨這些型態,所以目前的成人疝氣手術,多是將人工網片大範圍鋪蓋,但醫師也解釋這種一網打盡的概念,雖然提高了手術成功率,但組織破壞的程度也相對大,患者術後常有疼痛、異物感、網片排斥、甚至感染等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王世憲針對個案,將單孔腹腔鏡應用在治療上,手術中先利用單孔腹腔鏡確認疝氣的型態後再做修補:若是間接(外側)型,逕將內環開口縫合關閉即可;若屬直接型或混合型,則補上人工網片。還能把間接(外側)型疝氣的手術時間縮短到10多分鐘,大大降低了對組織的破壞。

不過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這樣的治療方式,王世憲強調,病患在手術前皆應審慎評估,手術的禁忌包括對麻醉有高風險者,或曾經歷腹部手術而有腸沾黏疑慮者。另外,內環縫合術僅適用於間接(外側)型疝氣,因此病患的選擇主要還是以60歲以下較年輕族群為主。另外醫師也提到,腹股溝部位較隱密,疝氣患者常諱疾忌醫,平時如果是輕微的疝氣鼓起,可以先平躺休息,待其慢慢退回;但如果退不回去或造成疼痛,就應該儘速就醫,以免造成箝頓性疝氣危及生命。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今日最聚焦/政府打炒房之後 專家:仍是自住客入場時機
帛琉外交泡泡成行「箭在弦上」 陳時中:將透過綠色通道
帛琉旅遊泡泡方案曝光?擬「團進團出」、「入境快篩」

更多健康相關新聞
睡前滑手機小心是致病兇手!專家警告「電磁波NG行為」
經血過多婦女 不到7人中就有1人為類血友病
美新防疫指南 完成疫苗接種開放室內私人聚會
遠離大腸癌 50歲以上有家族史定期檢查
脊椎側彎腿麻無力 竟罕病脊髓空洞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