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團結」聯展台英線上線下同步開展 走進原民女性藝術家視界

無論在任何族群,女性都是無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但她們的聲音卻未必能受到重視。由獨立策展人彼勇. 依斯瑪哈單策劃的「女性團結:接受.轉向.擴張」聯合特展,便藉由3位台灣原住民女性藝術家從自身經歷、生命記憶與文化變革的創作,展現女性對於性別、自身文化與環境等議題的看法。該展覽除了在台灣實體展出,也受邀於倫敦第一民族藝術節同步線上展出。

原民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今年度第一場主題展覽「女性團結:接受.轉向.擴張」聯合特展將在20日登場,策展人彼勇. 依斯瑪哈單展現企圖心,希望讓藝術家、策展人及觀者重新由不同角度為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創造更多對話與想像空間。

彼勇受訪時指出,這次展覽取名為「團結」,並不是指女性團結做件什麼事,而是在多數原住民族群中,女性的聲音往往未被重視,但她們在面對環境議題,八八風災後的部落未來等,同樣有自己的看法。因此,他特別邀請藝術家峨冷.魯魯安(安聖 惠)、米類.瑪法琉、阿儒瓦苡‧篙瑪竿(武玉玲)通過屬於女性藝術家的價值、方法與知識,用創作的方式展現對事物的觀點,啟動另類的文化與團結,進而產生共鳴。彼勇:『(原音)在公共事務上面,女性是沒有辦法在平台上發言,反而是回到家裡的時候,女性都會聚在一起,部落婦女們會聚在一起討論她們的想法,可是討論完之後,也沒人在意啊!我想要透過這3位藝術家來回應這件事情,透過她們的作品,表達她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像是峨冷.魯魯安以六角編織出彷如大岩壁的作品,反思族人屢次被迫經歷土石流的災難現場,卻又阻擋不了回家的路,該如何看待如此失去又重返的不斷重複。

出身屏東山地門鄉大社部落貴族的阿儒瓦苡.篙瑪竿,除了持續探索如何將傳統排灣族「纏繞」技藝轉為當代藝術創作,這次也刻意以水墨拓印於布上,再以串接懸掛成家屋形式的展示手法,回應八八風災後對家的渴望與想像。

來自台東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的米類.瑪法琉,則以麻線編織作品,回應自己離開部落到都市追求夢想的過程中,感受小時候部落給予的養分所帶給她勇敢的力量。

「女性團結:接受.轉向.擴張」聯合特展除了於屏東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展出至5月22日,也獲得倫敦第一民族藝術節邀請,同步在藝術節官網推出數位策展,希望藉由國際連結,讓世界各地認識台灣藝術之美。

原始連結
臺灣之音APP-iOS
臺灣之音APP-Android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看見台北帝大首任校長墨寶 管中閔感動致敬(影音)
聯合國忽視台灣性別平等成果 駐紐約辦事處抗議
多層次傳銷轉移目標深入原住民地區 公平會出手整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