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摸頸發現腫塊 竟是鼻咽癌第三期

摸到頸部有硬塊,千萬別掉以輕心。一位50歲的女性,自摸覺察左頸有腫塊,因為不覺得痛就不以為意;一個月後,在旁邊又發現新腫塊,覺得不太對勁,到醫院求診。醫師觸診後發現,左耳下面也有一個約4公分大小的腫塊,於是安排檢查,結果竟是鼻咽癌第三期。


臺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耳鼻喉科臨床副教授王成平接受《好健康》雜誌諮詢指出,頸部出現腫塊可能發生在每個年齡層,不全然就是惡性腫瘤,所以先不用驚慌;但也意味著身體發出警訊,提醒民眾需提高警覺、找出病因。

頸部腫塊的原因可略分為先天性、炎症性及腫瘤性3大類。

■先天性腫塊

大多發生在小孩,一出生就出現,大部分屬於良性囊腫。平常不一定摸得到、看得到,但當身體免疫力差,遭受感染時,頸部就會出現腫塊。這類型的腫塊通常不會變成惡性腫瘤,但有些家長還是會很擔心。若經檢查確認為良性腫塊、且無症狀不影響生活時,可先觀察,不用急著動手術,因為這類良性囊腫有些會隨著年齡而消失。若有疑慮或是有症狀,當然也可以接受手術切除。

■炎症性腫塊

以青壯年居多,為遭受細菌、病毒等病原菌引起,尤其感冒、口腔衛生不好(如牙周病)或是身體免疫力低下時,容易感染,引起頸部淋巴腺發炎,造成頸部腫大、疼痛。嚴重感染時還可能伴隨發燒、頸部壓迫感或吞嚥及呼吸困難等症狀。因病毒感染引起的頸部腫塊,一般只要休息,1~3個月內腫塊就會消失,若是細菌性感染必要時醫師會給予抗生素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有種不明病毒感染也會引起頸部腫塊,以年輕女性為多,發生於兩側頸部淋巴結。例如有些女性後頸部淋巴結出現一長串腫塊,伴隨發燒、疼痛等症狀。出現這些症狀,常會讓人誤以為是淋巴癌,它其實是一種特殊的良性發炎性淋巴結腫大,醫學上稱為Kikuchi disease(菊地氏病)。

Kikuchi disease一般不需治療觀察即可,但是疼痛厲害時 也可以服用消炎止痛藥,甚至使用類固醇,對於縮短病程有幫助,一般預後很好,3~6個月即可痊癒,且大部分的病人不會復發。但如果治療期間腫塊反而有明顯變大的情況,最好到醫院再做更進一步檢查,揪出引起腫塊的原因。

■腫瘤性腫塊

可分為良性及惡性。頸部惡性腫瘤只有少部分是原發性的,如唾液腺癌、甲狀腺癌及其他少見的頭頸部腫瘤;大多數的頸部惡性腫瘤為頭頸部癌症(如鼻咽癌、口腔癌、咽喉癌)轉移而來,也可能是胸腔、腹腔的癌症轉移而來。

另外,依據頸部腫瘤的位置也可大略判斷癌症類型。例如正中頸部位的腫瘤,可能是甲狀腺腫瘤或甲狀舌骨囊腫等。上方頸部,可能為鼻咽癌、唾液腺腫瘤,或其他頭頸部癌症轉移。下方頸部及後頸部以肺、食道、腸胃轉移癌居多。

40歲以上摸到頸部腫塊 小心惡性腫瘤引起。

延伸閱讀:頸部腫塊是警訊 不痛不癢更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