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告別 才是最好的善終

中國時報【李怡芸╱台北報導】

龍應台、張曼娟、郭強生、瓊瑤,乃至遠赴瑞士尋求安樂死的傅達仁,這些看似性質頗有差異性的名字,卻都躍然出現在善終、老年照顧、陪伴這些搜尋關鍵字中,串連起的是台灣社會步入高齡化的現實結構,以及面對最後一哩的思考。生死醫病類型書,過去在台灣總有些「犯忌諱」,而今,更多出版人看見的是醫學、科學進步,壽命延長的現代人,對於優雅老去與善終的渴望。

延命醫療 中風父沒尊嚴

「現代人的地獄,是我們在倫理上、道德上、法律上,遠遠趕不上延長病患壽命的技術。」寶瓶文化總編輯朱亞君引《愛的最後一幕》作者凱西•瑞森布克以照護者角度書寫的自傳體小說中,面對已是「持續性植物狀態」長達8年的弟弟,最深沉的感慨。自2014年開始策畫Restar書系,朱亞君坦言當時關注老年照顧、善終議題,和自己有感於自己父親臥床有關。

「為了方便照顧,把父親的臥室從2樓移到1樓餐廳,做簡單的隔間。突然感慨人老了怎麼像嬰孩般,生活空間回到了客餐廳,一舉一動都在眾人的眼前。」朱亞君對劇作家艾曼紐•貝爾南的《天堂計劃:陪父親走向安樂死的一段路》理解而有感,描寫安樂死仍是爭議話題,但艾曼紐•貝爾南以細膩的字句寫下親身經歷,當熱愛人生、旅遊的父親突然間中風倒下,連喝口水都要請求別人,而發出「看看我這一身,還像個人嗎?……幫我結束吧!」這樣的要求,書中展現了為人子女者的哀痛,但也展現了生命另一種選擇的可能。

三采文化總編輯曾雅青指出,三采自2010年開始便因陳秀丹醫師的加護病房書寫而開始逐漸觸及「延命醫療」、「無效醫療」等議題,近年在善終議題上也引進NHK策畫的《大往生》、《老衰死》的觀念,認為好好道別便是迎接自然老去。「日本高齡化情況同樣嚴重,已開始思考若無法拒絕延命醫療,反而無法好好告別。」她也坦言就台灣書市而言,觀念還需要慢慢帶入,讓家屬乃至病患面對生死議題不感到恐懼。

靈魂不在 不如讓他好走

面對生命最後一哩,曾雅青指出台灣多由專業的安寧療護角度入手,她不諱言這樣的案例分享,對多數人而言更容易「入口」,如陳秀丹《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一位加護病房醫師的善終宣言》等;寶瓶文化推出黃軒醫師《因為愛,讓他好好走》或馮以量諮商師《最好的告別》亦是由專業角度看善終,朱亞君指出,直書親人安樂死或最後歷程「必須要很誠實」,包括面對一具靈魂不在的軀幹,如凱西•瑞森布克所言「我常想,他死了對我們、對他不是都好嗎?」這樣的看護者心聲,但畢竟台灣的民情、親情結構不同,臨終的詮釋並不是誰說了算,包袱也較重,因此市面明顯可見,一些切身自傳式故事,多是翻譯作品。

心靈工坊主編黃心宜也指出,6、7年前推出善終、生死醫病書,礙於讀者「避諱」多只能從哲學、心靈面去探討,近年慢慢能有《如果明天就要說再見》此類較大眾、生活、實用面向的書,但整體而言出版方仍是抱持著引導思考、帶入觀念的心態深耕,這一類書離暢銷仍有一段距離。

送君千里終有一別

家屬求「不要救」名醫看到地獄
劊子手罵名 醫:安樂死在台灣沒空間
傅達仁親筆墓誌銘曝光 惹哭一票網友
讓重病母尊嚴離世 兒被告遺棄…不成立
生前告別式 癌末副教授最後一堂課

______________

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快投稿 Yahoo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