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的嚴酷挑戰

工商時報【黃文正】 消費者觀影習性急遽改變,加上數位平台和智慧型手機快速興起,好萊塢正面對前所未見的嚴峻挑戰,在風光華麗的背後,這個夢幻王國悄悄上演一場高層人事大地震。 ■"I definitely think the atmosphere and the market have changed, and when that happens, usually someone's getting blamed for it," said Brian Oliver. 由重金打造、帥哥美女巨星擔綱主演、極具聲光效果的好萊塢科幻動作大片,向來是全球年輕影迷的最愛,也讓好萊塢片商賺進大筆鈔票。不過,今日好萊塢正遭遇許多營運困境,各大片商紛紛撤換高層因應。 好萊塢6大片商中,去年有3家撤換營運主管。擔任「20世紀福斯影業」執行長多年的吉亞諾普洛斯(Jim Gianopulos)丟官下台;「派拉蒙影業」董事長葛瑞(Brad Grey)遭撤換;「索尼影業」執行長林頓(Michael Lynton)2月也辭職走人。 影音串流平台 堀起搶市 其它3大片商,「華納兄弟」、「迪士尼」和「獅子門」(Lionsgate)的營運高層也都傳出變動消息。《洛杉磯時報》指出,最近片商高層人事異動,象徵好萊塢身處影迷觀影習性快速變化的年代,正面對越來越嚴峻的生存挑戰。 消費者越來越少進多廳式影城觀賞電影,相較之下,「付費電視」(premium television)、娛樂影音串流服務(streaming services)和電玩遊戲(video games)持續成長。此外,有線電視訂戶也不斷減少,令擁有好萊塢片商的媒體集團獲利下滑。 回首過往,好萊塢在許多時期都曾面臨艱難挑戰。譬如,1920年默片年代告終,許多默片演員都失去頭路;1950年代電視開始普及,很多人都擔心電影將被取而代之;1980年代家庭錄影帶及後來的光碟崛起,也令人膽顫心驚,但事實證明,這兩項商品反倒成為片商的主要獲利來源。 不過,面對快速興起的數位平台和智慧型手機,好萊塢就不敢大意了。拜全球電影票房和票價上漲之賜,好萊塢每年票房營收雖平穩,觀影人數卻停滯不前。據「美國電影協會」(MPAA)數據,包括美國和加拿大的北美市場,去年共賣出13億2,000萬張電影票。 此成績與2015年相仿,但比10年前的14億張電影票,衰退甚多。 救片商 關鍵點在觀眾 根據投資銀行「Cowen & Co.」資料,去年好萊塢7大片商的總獲利只剩41億8千萬美元,較2015年遽減15%。不過此數據主要受其中2家片商拖累,派拉蒙在上個會計年度虧損4億4,500萬美元,索尼則為影片業務認列10億美元損失。 「Cowen & Co.」媒體分析師克魯茲(Doug Creutz)表示:「當片商虧損,肯定有人被炒魷魚,但這樣未必能解決問題。真正的問題是觀眾,現在人們越來越少看電影,當他們想去戲院時,大家卻選擇觀賞同一部電影。」 為吸引觀眾掏錢買票,片商只好砸更錢、拍攝更多強調聲光特效的「主力大片」(tent pole),尤其是一些賣座科幻動作續集片。根據統計,今日片商籌拍一部有賣座潛力的大片,至少須投資1億2,000萬至1億5,000萬美元,相較之下,10年前僅須約8,000萬美元。 在這樣的市場氛圍下,一些中級成本的好萊塢電影,很難贏得觀眾的青睞。事實上,像是班亞佛列克自導自演的黑幫電影《夜行人生》,製作費約6,500萬美元,北美票房卻只有1,000萬美元。另外,布萊德彼特主演的二戰諜報片《同盟鶼鰈》(Allied),票房也同樣慘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