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被AI取代 專家提出11項能力
AI時代來臨,如何利用AI優化學習,而非被科技弱化,成為關注焦點,國臺圖邀請專家針對AI對未來就業、學習等方面的影響,及如何面對科技的挑戰,進行專題演講,專家也提出未來必須有11項能力,才能不被AI取代。
國立臺灣圖書館邀請中華自然科學創意協會理事長王煥中主講「面對AI時代來臨 如何優化學習和活化大腦」,與民眾共同思考AI對一般人的影響,包括就業市場的轉變、教育體系的轉變、人與科技互動模式轉變及我們需要重新建構哪些態度和能力來面對AI時代來臨。
王煥中理事長舉今年最夯的ChatGPT為例,ChatGPT不僅可聊天、生成文本、程式設計、幫助學習、寫訴狀、甚至可以回覆客戶問題,未來有許多工作都會被AI取代,因此要不被AI淘汰,就必須確保人類做的都是高端工作,把低端的留給AI,而提升高端工作技能需具備11項能力。
11項能力分別是「調用力」,知道什麼事情選用最適合調用工具;「批判性思維」,善於結構化、邏輯化的思考事情;培養藝術和哲學能力,藝術修養能讓你善於理解他人,知道消費者的需求,乃至於想像出新的需求;「領導力」及「計畫力」,並非指對人的領導力,是指對AI的領導力;具「傳播能力」和「說服力」,例如把一個複雜想法解釋清楚,讓人接受你的觀點並把產品推銷出去;改變觀念:具高層思維能力(想像力、創造力、探究力)比知識重要;多利用聚焦與發散的設計法;多思考縱向思維與橫向思維;遊戲中的創意變化;創意翻轉思維邏輯及多觀察、多互動、走向戶外、面向世界,也就是說未來是AI負責預測,人類負責判斷。
王煥中理事長對於AI時代的來臨與挑戰,他認為不需要焦慮,而是應該善用AI,與AI共存。
國臺圖10月12日也將舉行另一場「科普系列講座」,講題為「現代觀星術-不會掐指也能觀星追日」,歡迎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