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李登輝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前總統李登輝逝世後,國際媒體評價他的一生,大都肯定他對台灣民主化與本土化的貢獻。其實台灣的民主化與本土化是從蔣經國時代開始的,因此,評價李登輝,不能不提到蔣經國。換言之,蔣和李是前後銜接、一脈相傳的。

上世紀70、80年代台灣面臨巨大內外衝擊,1971年被迫退出聯合國,1978年與美國斷交,加上第三波民主浪潮來勢洶洶,蔣經國為了國民黨在台執政的長治久安,1972年擔任行政院長後開始起用本省籍人士入閣,李登輝就是在當時被拔擢為政務委員。

至於蔣經國為何在1984年提名李登輝為副總統,進而使李於1988年蔣故世後繼任為總統,變成蔣的接班人,許多人認為應該是歷史的偶然;假如蔣經國當時選擇林洋港為副手,或者1984年孫運璿沒有中風,李登輝的仕途大概就只是徐慶鐘這樣的角色而已。

但筆者翻查《蔣經國日記》發現,蔣對李確實青睞有加,稱讚他是「優秀之科學人才」、「有工作熱情,又有新的科學觀念,可以培植的一位人才。」相反地,蔣經國對林洋港的評價十分保留,日記中多次提到林「好名善變,不可不防」、「沽名釣譽,好大喜功」、「有才能,但是在品德方面不夠正直,在緊要關頭恐怕把握不住」等。不僅如此,蔣還一度考慮讓李登輝直接從政務委員升任台灣省主席,1978年4月9日的日記中有明確記載。後來是聽了謝東閔的建議,才把李登輝先派去當台北市長,由林洋港出任省主席。

至於孫運璿的角色,蔣在日記中曾以「真誠可信」形容孫,1984年他不幸中風,確實影響蔣經國後續人事安排。不過即使孫運璿身體沒出事,由於當年副總統由本省籍擔任已成慣例,孫也將因為沒當上副總統,而不可能在蔣逝世後繼承大位。比較可能出現的發展是,黨內的集體領導會持續一段時間,李登輝無法很快就獨攬全局,但這些畢竟都只是假設。

真實的情況是,由於孫運璿病倒,使得蔣經國更用心去培植李登輝,從1984年到1988年兩人曾有156次的個別談話。李登輝像個學生一樣,聆受蔣經國的一對一教導,才會說自己像是畢業於「蔣經國學校」,從蔣身上學到許多關於政治的事,這裡頭包括民主化後的黨外問題,還有如何應對中共的統戰攻勢等。李登輝和蔣經國青年時代都曾是懷抱理想的共產黨員,背景相似。李的學歷高,而且能力強、為人低調謹慎,因此才深得蔣經國賞識,並多方提攜教導。

至於某些藍營人士批評李登輝刻意毀掉國民黨,這恐怕與事實不符。2000年大選國民黨因連宋分裂才失去政權,李登輝是當時的黨主席固然有責任,但連戰、宋楚瑜難道沒有責任?持平地說,國民黨能夠在民主化後繼續執政10多年,沒有步上其他威權政府一夕垮台的覆轍,主要就是蔣經國晚期的開放政策,也就是推動台灣的民主化與本土化,並由李登輝繼任後大力加以落實的緣故。

總之,蔣、李兩人在台灣的民主化與本土化是一脈相傳的,如果肯定蔣經國,就不能否定李登輝,肯定李登輝,也不能否定蔣經國。深藍對李登輝、深綠對蔣經國,如果都能做出公道的歷史評價,台灣政治將會大不同。

(作者為信民兩岸研究協會理事長,《蔣經國日記揭密》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