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婚後「心理位移」?臨床心理師傳授七點讓夫妻保有「愛的流動」

文:李維庭(資深執業臨床心理師,曾榮獲「年度心理師優秀論文獎」之最佳論文,有Podcast節目穗波心理師)

常見男女婚後家庭的內在心理位移

兩人結婚之後,應該是甜蜜生活的開始,「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但是實務上發現並不是如此,反而常常是婚姻久了,雙方各自有各別的世界。更有甚者,會像我的老師跟我講過的:先生坐在課廳看報紙,心中想著另外一個女人;而太太在飯廳中吃東西,心中也想著另外的小鮮肉。兩人身體雖同處一室,但心理卻在各自的兩個空間,沒有交會。

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兩人相處的時間越長,不是累積兩人情感的厚度嗎?兩人相處越久越容易疲乏嗎?

依筆者對許多家庭的觀察和對自身經驗的反思,筆者歸納如下。

兩人婚後當下大部分是甜蜜的。因為彼此的眼睛都還注視著對方,也敏感於方的需求,所作所為都會為伴侶著想。但是大部分的情況是,當生下孩子後,關係就開始有了微妙的變化,心理也開始位移了。那是因為當女性懐孕時,除生理上劇烈變化之外,她的眼睛不僅注視伴侶,有很大的注意力是注視肚子中的孩子,男性大概一輩子也很難體會這種心態,尤其是像「母愛」的品質。

若是男性不能領悟到要像「同隊隊友」(參看「我們還是同隊隊友嗎?」一文)般,成為太太的親密夥伴,互相扶持,那麼他就會大大的感覺太太的愛分心了,分給了肚中的孩子。但男性這麽一想下去,馬上會覺得不應該,「自己居然和自己小孩吃醋」,就感覺到難以說出口的被忽略感,他表現出來的,就是「被動」及想持續証明自己在家中還是「主要人物」,有權力的人。

筆者曾諮詢過一位對孩子不當管教(即俗稱打小孩)的父親,他之所以發怒管教孩子,是因為小二的孩子動了他專屬位子上的茶杯位置。他告訴我說,只有那個專屬位置的空間,他可以自由支配,家中其他空間他都「讓出」給小孩及老婆了。孩子動他專屬空間的茶杯,老婆還不制止,還說孩子不懂,在家裡,他已退讓這麼多了,自己專屬的一小塊空間也不被尊重,他當然要好好「管教」小孩,教小孩什麼是別人的東西,有錯嗎?

這位父親暗中不自覺地把孩子視為和他「搶奪」太太的競爭者。他說生下小孩後,媽媽總是疼孩子,以孩子的需求為第一,也不太管他的需要。他又說整個家是他在賺錢,家和家俱都是他出錢買的,卻得不到老婆小孩的尊重。各位讀者,有沒有感覺到這父親的怨氣呢?

心理學曾描述過伊底帕斯情節,簡單地說是小孩長大了,發現他所愛的母親,其實有另一個更強的競爭對手,即是父親,因無力對抗他,轉而認同他。這是精神分析所告訴我們的,筆者要說的是,若從父親的角度來看,他是被小孩所競爭了,瓜分了太太(母親)的愛心,而有心裡深處的不平衡感,這個微妙的不平衡感,通常不會被說出來,而以扭曲的方式呈現出來。

所以,筆者觀察到,夫妻之間的感情由濃轉淡的關鍵點,常常是第一個孩子出生之後,夫妻之間沒有建立禍福與共、相互配合的夫妻伴侶關係,先生有時會覺得孩子妨礙了夫妻的很多親密面向,轉而潛在的生氣。

日本媒體曾報導過一則消息,大抵是夫妻多年期間,丈夫都是有意地忽略太太的說話,不跟太太說話,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在電視台的協助下夫妻才又重啟對話,究其因是先生某一次認為太太過於重視孩子的需求甚於自己,一氣之下便不跟太太講話,久而久之,成了一種慣性。

筆者要表明的是,筆者觀察到許多結婚後的新家庭,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後,先生的心理開始位移了,他把自己和太太中抽離出來,而把老婆孩子湊在一起,如此本來的家庭是「夫-妻」緊密結合,轉變成「夫-妻和子」一起。更有錯亂者,因為太太得不到先生的愛,孩子的心理位置跑到了父親(先生)的位置,承接了母親很多「太太」角色的埋怨,孩子因而和母親一起埋怨父親。這是筆者常見的婚後夫妻心理位置位移的狀況。

如何預防夫妻婚後「心理位移」?

其實這是有方法預防的,在筆者的觀察和經驗中,只要夫妻能嘗試做到以下各點,相信兩人間愛的流動可以長長久久:

1、首先是要求男性有正確的認知

你問筆者為什麼是要求男性呢?因為我們置身的這個社會傳統上傾向於父權的這個社會,男性很容易傾向獨自去打拼、獨自解決問題,連帶認為女性也應如此!但是「太太懷孕」這個事情兩人造成的,孩子是兩人的,是「愛的結晶」,但因男女先天的設計不同而有不平等,所以男性要認知兩人是「夥伴隊友」關係,切勿以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或「又不是我懷孕」的心態來想這件事。

男性必須在心態上調整到和女性一樣的高度,共同攜手成為「爸媽」的角色。雖然在初期養育孩子上,可能沒有什麼重要的貢獻,但是應該扮演太太的重要幫手,敏感於太太的需求,幫太太解決各種不方便的事情。這是維繫「夫-妻」這個聯結的重要事項。

2、男性要常對太太有「愛的舉動」

用諸如常說「我愛妳」、抱抱或摸摸頭肢體接觸等的「愛的語言」來灌溉滋潤兩人間的情感,確定它不至於枯死。要向男性強調的是愛的語言很寬闊,不是僅限於性愛。不少女性都抱怨說,老公只有要做愛才碰我才找我,男性要知道性交可能是年輕人的專利,上了年紀它就逐漸失去重要性了。

剛說過,我們這個社會傳統上是傾向父權的社會,很多男性不由自主地認為追求到伴侶,以至於結婚,是「任務」的結束,不再需要為兩人間的情感多做一些事情而轉身去忙於事業。卻不䁱得,當這樣做為時,就是把女性當成自己的所有物,既然是所有物,就容易會有「到手就已經安了!」這種心態。

可是當今社會愛情講求的是兩人個別主體間的情感強度,要對情感滋潤灌溉,情感才得以維繫,兩人之間的視線才會隨著時間一直相互注視。如果沒有,就常會聽到女性同胞們抱怨先生婚前婚後不一樣,此時先生常覺得委曲,因為內心實是「愛太太如昔」,只是不擅於表達,而且自己忙於工作就是為了兩人的家,被太太這樣誤會,心中不是滋味。所以這是重要的事情,保持兩人間情感穩定的強度,和伴侶一起變老。

3、當有了孩子之後,夫妻要認知到,已經升格當「爸媽」

不僅「夫-妻」,同時也是「爸爸-媽媽」。孩子因為年紀小身體脆弱,所以「爸爸媽媽」的角色會佔據很多的時間照顧教養,孩子成為家中的焦點,但是不論如何也要抽出時間來經營「夫-妻」之間的關係,比如說定期抽個空趁孩子不在的時候一起去吃飯談心、牽手散散步、短時間(數小時)不帶孩子夫妻去旅行都是一個好選擇。這是夫妻雙方都要有的認知及行動。

4、在教養孩子的方式上,取得共識,相互火力支援,守住「爸媽」角色的共同防線

很多夫婦都因教養孩子的方式不同而起爭執,更有甚者,孩子成為雙方爭執角色的棋子。在筆者長期的家暴加害人處遇經驗,不少夫婦因教養觀念不同,轉而夫婦失和,而夫婦失和的狀況下都拿孩子來當棋子,孩子成為夫妻的角力場。

5、到底要以孩子的需求為先?還是以你們自己「夫妻」需求為主?

比如說,住家要以小孩子教育需求為主(像「孟母三遷」的精神),還是以「爸媽」(你們夫妻自己)的工作地需求為主?筆者沒有定論,這是需要你們夫妻要有溝通後的共識產生,依據共識執行。

6、兩人相處好比是兩個圓相交,聯集和交集的地方有多少,也需要溝通共識

到底聯集要多大,交集要多少(淡綠部分),沒有一定,端看兩人共識,但不建議完全交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綁住受限的同心圓心態。在婚姻中應是相互歸屬而不是相互完全擁有,是能夠有交集但非同心圓,要保有個人的空間,兩人在一起是愈走愈開闊,而非相互侷限了。

7、是兩人修心的功夫

結婚久了,外部會有很多誘惑挑戰,比如男性累積了財富或不易變老的外貌,吸引了較年輕光彩的別人,或較年輕光彩的他人有意地要靠近你,讓你怦然心動,覺得他人更有吸引力大於現在的伴侶。

筆者在此要奉勸大家,除非你和伴侶關係不佳,想和伴侶分開,不然的話,這些吸引及誘惑都會是一時的。要瞭解自己,被吸引乃是常事,正常合理無罪,但實際做出行動又是一回事。人生在世,在年輕時允諾伴侶「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要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被外在的誘惑衝昏了頭。

這樣子,愛情就會長長久久,隨年紀有不同的風貌,而不會離你們遠去。

延伸閱讀
觀察「習普會」的三個維度:戰略利益、肢體語言,以及「和平使者」?
疫情與「住宅過剩社會」:住宅越蓋越多、買房卻更不易,日本如何化解兩難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