嬤愛吃一物「每天肚痛」 醫檢查驚見胃癌三期
不少人愛吃重鹹,認為這樣吃東西才有滋味,不過長期下來恐怕會提高罹癌風險!一名婦人經常茹素,不過卻喜歡吃醬瓜、鹹蛋等高鹽分食物,後來她因為體重掉了6公斤,還每天腹痛,就醫被診斷出是胃癌第三期,手術後半年,仍不幸離世。
肝膽腸胃科醫師張振榕日前參加東森綜合台《醫師好辣》錄影,分享自己曾碰過的案例。有一名擁有虔誠信仰的80歲婦人,每逢初一、十五就會吃素,在茹素期間,婦人常常會吃稀飯配醬瓜、醃黃瓜、鹹蛋等食物,這樣的習慣已經維持了60幾年。想不到婦人在半年內體重突然掉了6公斤,還每天都覺得肚子痛,沒有辦法吃東西,她的子女發現情況有異,因此連忙帶著婦人前往醫院就診。
張振榕一看婦人的情況,立刻直言「這個阿嬤有問題」,她除了外觀過瘦之外,整個人膚色蒼白,這是貧血很嚴重的跡象,因此張振榕立刻安排婦人照胃鏡,檢查結果出爐,婦人罹患胃癌第三期,切片檢查結果也相同,因此連忙替她安排手術,但婦人因為胃癌吃進肌肉層及鄰近淋巴結組織,雖然手術順利完成,但她在術後營養吸收不良,最後仍於半年後離開人世。
「吃高濃度的鹽,胃癌機率升高兩倍是真的!」張振榕提到,日本人罹患胃癌的機率是全球前幾名,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人喜歡吃醃漬物,由於高濃度的鹽分會破壞胃黏膜,這時候如果吃下致癌物質,就容易被胃吸收,第二點在於醃漬物、加工肉品中,含有高濃度的亞硝酸鹽,這種物質本身就會誘發胃癌。另外,超過50歲以上的台灣人,很容易有幽門桿菌,當胃黏膜遭到破壞,幽門桿菌就更容易附著在胃黏膜增生,提升罹患胃癌的風險。
EBC東森健康小教室-胃癌
胃癌是什麼
胃癌是台灣常見的十大惡性腫瘤之一,根據台灣衛福部統計處的最新資料顯示,胃癌的年齡標準化發生率在男性位居第七(每十萬人口10. 65人),在女性位居第十(每十萬人口5.88人)。而2020年惡性腫瘤的十大死因排序,胃惡性腫瘤為第八名(4.7%),男性死亡率為12.3人(每十萬人口),女性死亡率為7.6人(每十萬人口)。雖然發生率略有下降趨勢,但依然是高死亡率的疾病。
胃癌的成因
根據國泰綜合醫院指出,胃癌常見的成因共有六點。
食物:
常吃高鹽、氮鹽或煙烤處理的食物,被認為是重要的原因。
血型:
血型為A的人,被發現是罹患胃癌的高危險群。
感染:
幽門桿菌的感染會引起慢性胃炎,為致癌的重要因素,幽門桿菌的感染率依年齡增長而增加,40歲以上的感染率高達50%以上,約70%的胃癌病人是因感染而來。
生活習慣:
如酗酒、抽菸者,皆被視為可能的高危險群。
胃瘜肉:
如有增生的現象,多屬胃癌的前兆。
遺傳:
直系親屬中有罹患位癌者,為高危險群。遺傳性非瘜肉性大腸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n cancer)家屬、家族性腺瘤大腸瘜肉症(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家屬、Peutz-Jeghers症候群。
胃癌高危險因子
國泰綜合醫院點出五大族群,罹患胃癌的機率比常人更高。
胃粘膜有異常者:
因為來不明因素引起胃粘膜發炎,並有萎縮者,亦為高危險群。「萎縮性胃炎併腸上皮變異」指胃黏膜層因發炎而變薄的狀態,胃腺體萎縮,胃液分泌減少,不易將滲入增殖區的致癌物沖走,且粘膜層變厚,接觸外來致癌物機會增加。胃酸分泌減少,導致細菌在胃中容易滋生。這些細菌會活或食物中的致癌物。
免疫缺乏者:
如惡性貧血症(Pernicious anemia)、胃鹽酸缺乏症及萎縮性胃炎症等患者,多屬高危險群。
胃腺瘤性瘜肉。
次全胃切除後:
15至20年曾接受局部胃切除手術者,亦為胃癌的好發者。
放射線:
如因治療淋巴腺腫瘤、何杰金森氏症(Hodgkin's disease)等或日本廣島及長崎原子彈的受害者,在經過十幾年後,皆為癌症的高危險群。
(封面示意圖/Pixabay)
更多東森新聞報導
被說「生命只剩3個月」 唐玲激動發文了
深信「吃蒜殺菌」胃潰瘍也不就醫 60歲男罹胃癌
25歲抗癌天使病逝 曾拿熨斗燙肚子「皮膚變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