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出現這5種妊娠疾病,心臟病風險恐增2倍 產後30年都要當心

懷孕及生產對女性是件大事,這段期間的身體狀況也會影響女性後半生的健康。新研究發現,女性在懷孕和生產時,如果身體出現異常,可能增加未來30~40年心血管疾病風險。

生產和懷孕會大幅改變女性的生理狀態,並可能影響後續的健康。新研究發現,只要妊娠期間出現5種症狀的其中一種,未來30年間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是健康者的近2倍。

孕期常見的5種疾病,有1種就要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

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調查約210萬名介於1973年~2015年懷孕和生產的瑞典女性,且在孕產期間罹患過以下5種常見妊娠疾病任一種: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早產、妊娠高血壓、新生兒比預計週數體重輕。

結果發現,當中有8.4萬名女性在生產完約30年後、平均58歲時罹患心血管疾病。

深入研究後發現,有妊娠高血壓的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早產和子癲前症則各是1.7和1.5倍;妊娠糖尿病、新生兒比預計週數體重輕各自為1.3和1.2倍。而且,妊娠期間罹患上述5種疾病中兩種以上的女性,風險是一般人近2.3倍。

即使生產過了30、40年,得過妊娠疾病的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稍微降低,但仍會比一般女性高。

伊坎醫學院家醫科教授克倫普(Casey Crump)表示,有將近3成的女性,在懷孕或生產過程中會有上述5種疾病的其中一種,這些人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增加,其中約40%是心絞痛、胸痛,都是心臟血流不足造成的疾病,因此推論可能是妊娠疾病造成心臟的血流改變。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衛格芬醫學院(David Geffen School)婦產科學助理教授阿法夏(Yalda Afshar)也推測,有可能是懷孕期間導致血管內的上皮細胞改變,使得血管能輸送的血液比較少。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傅皓聲指出,女性妊娠期間發生不良反應的機率其實不低,例如妊娠糖尿病有18%、早產有5~10%、子癲前症約5%。

可能的原因,傅皓聲表示有些理論推測是懷孕期間活化免疫系統、改變心肌壓力和自律神經功能,引起發炎和結構改變,導致心血管的變化,這些變化將在產後持續存在或繼續惡化,增加多年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這些推論都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

懷孕前避免4個風險,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

妊娠期間對女性當下和未來的健康有重大的影響力,因此在這之前應該維持良好健康狀態、避免妊娠期間產生不良反應。該研究發現出現症狀的人有共通點:

• 抽菸

• BMI過高

• 有糖尿病史或處在糖尿病前期

• 高血壓

不過,即使懷孕前有這些問題,也不要恐慌,生產前後應定期追蹤身體狀況。克倫普指出,妊娠疾病對女性的影響是長久的,即使生產過了30、40年,風險開始下降,也建議定期檢查和追蹤。阿法夏也指出,這個研究凸顯了未來無論哪科醫師在照護、治療女性時,都應該詢問女性妊娠期間的狀況,可以及早檢查、預防相關的風險。

傅皓聲表示,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也正在推動「第4個3月期」政策,也就是除了懷孕過程中的3個孕期(第1孕期:14週以前;第2孕期:14~28週;第3孕期:28週以後),生產後要再繼續追蹤3個月到半年,「尤其是曾經歷妊娠不良事件的女性,要更積極的風險控制,包括調整生活型態和早期監測。」

例如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雖然在生產後血糖有機會恢復正常,但未來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0倍,因此建議生產後~12週之間,再接受葡萄糖耐受檢測,若診斷為糖尿病,會轉到新陳代謝科治療;結果為正常,仍建議每3年定期評估血糖狀況。

傅皓聲也指出,哺乳能促進母體恢復到孕前狀態,降低空腹血糖、三酸甘油酯、胰島素抗性和血壓,也會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且哺餵母乳能增加母體代謝進而減輕體重,降低女性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延伸閱讀:

妊娠糖尿病飲食3原則,產後會好嗎?症狀檢查一次看

糖尿病前期是什麼?6症狀自測,4招逆轉糖尿病前期

降血糖食物有哪些?飲食3原則,5招不吃藥自然降血糖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