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過動兒怎麼辦?醫:理解疾病、及早治療

孩子是過動兒怎麼辦?醫:理解疾病、及早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潔平時在班上就是個好動的小女孩,近期更因上課時總是坐不住、容易分心、或是和同學起衝突,讓老師及家長都十分煩惱。就醫後被診斷出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ADHD)。初聽到這個消息時,家長既心疼又傷心,但因發現得早,並立即開始配合醫師治療,狀況逐漸獲得改善。基隆長庚醫院精神科蔡伯鑫醫師表示,家長如果懷疑孩子在家裡或是學校的表現有像ADHD,應儘早帶孩子就醫接受完整評估;若等到孩子出現更多情緒行為問題後再治療,恐會錯過治療黃金期。此外,醫師也提醒家長,應學著理解孩子及疾病本身,明白ADHD對孩子的身心困擾,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治療方式。

ADHD會自己好?醫:機率不高

「不要擔心,ADHD孩子長大就會自己好?」蔡伯鑫醫師解釋,一般來說孩子長大後,過動及注意力不足的情況的確會慢慢減輕,但超過一半仍舊會受殘餘症狀所困擾。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有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的情況,如:孩子上課總忍不住愛講話、很沒耐心、作業花很長時間也寫不完、忘東忘西、或無法在同一件事情持續專注力等現象,就會建議進一步尋求專業檢測,瞭解孩子罹患ADHD的可能性,否則當孩子面對愈來愈多學習或是人際互動上的挫折,才求助醫師治療,往往得花費加倍的心力才能協助孩子克服困難。

幫助孩子治療病症 家長應先建立藥物治療的正確觀念

對於ADHD的治療,蔡伯鑫醫師表示,最重要的還是去「理解」孩子,也就是說,要以孩子為中心去設想,他的生活是否因為ADHD的影響,變得沒辦法過出他自己想要的樣子。當孩子的ADHD症狀嚴重到影響學業、他人,甚至是自身的心理狀態時,藥物所能帶來的幫忙就應該被認真考慮。只是一般家長對於藥物治療普遍還是存在許多疑慮,像是診間時常聽到孩子吃藥可能會長不高、會上癮等問題。對此,蔡醫師澄清,兒童用藥會比一般成人用藥更加謹慎,許多研究也證實藥物副作用大多是輕微、暫時的,長期來看不致於影響孩子發育,甚至反而會減少藥物上癮的問題,呼籲家長應建立藥物治療的正確認知。

家長與孩子應學著與ADHD和平共處

蔡醫師表示,就整體大環境的氛圍而言,目前台灣家長及老師比起過去,對ADHD這個疾病有更多了解,但同時也出現另一種聲音,開始質疑ADHD是不是被過度診斷、過度用藥,讓孩子被「貼標籤」,而這些往往會讓家長猶豫要不要那麼早帶孩子到醫院求助。蔡醫師強調,所謂及早「治療」應該要廣義來看,並不是只有吃藥才是治療,其實很重要的關鍵是經由專業的評估,來幫助家長及孩子提早「理解」病情,也讓孩子學習為自己的困難「負責」,從心理層面輔佐改善病情,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