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暴走時,大人別急著抓狂!心理師教「3原則」按下情緒暫停鍵

孩子在尚未學習到該如何面對自身情緒處理時,脾氣爆發就像暴風雨,說來就來。專業為兒童青少年情緒問題治療的臨床心理師陳品皓,在《暫停情緒風暴》中建議,孩子失控時,家長可以嘗試在不激化對立的情況下,使用幾種「中斷法」來打斷「情境刺激行為」到「情緒」之間的反應連結,以降低暴衝或對立發生的機率。以下為原書摘文:



中斷法之澄清法

情緒這種東西很奇妙,一旦處在情緒裡,我們的情緒很容易就會跨越個人界線,蔓延到周圍其他人身上,這時候就會讓別人也感受到壓力。

因此當孩子處於激躁期時,如果能夠讓孩子暫時把情緒的堤防撐住,並且在短時間內不至於潰堤的話,他就不至於馬上跑到加速期。

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協助孩子劃定自己的情緒界線

當孩子躁動甚至情緒衝擊到大人時,我們可以簡潔又直接地,淡淡地看著孩子,然後問他:「你現在是在對我生氣嗎?」在這句話底下,你會發現你其實是在問孩子:「你現在是把你自己的生氣,丟到我的身上嗎?」其中隱含著一個很重要的訊息,就是「我跟你不同,你現在在情緒上,而且你讓我感覺到你把你的情緒丟到我身上了。」

通常在使用「澄清法」詢問孩子時,我們會盡量做到雙眼凝視、表情平淡、語調平和3個原則。因為若能做到這3項條件,那麼在這樣的表達中,我們可以減少互動時的情緒刺激量,避免與孩子造成更進一步的對立。加上這個問題是封閉式問句,人只要一遇到封閉式問句,就會直覺的往問題預設的方向回答:「是」或「不是」。而這些回答本身就是一種對自己情緒的覺察,讓孩子意識到自己跨過界線應該要收斂了。

大部分孩子遇到大人問這個問題時,都會沉默或否認,這就是界線被已經默默地建立起來。然而當孩子回答「是」或「對」時該怎麼辦呢?遇到這種狀況,你可以再接著問他:「你為什麼可以對我生氣呢?」,同樣語氣平緩讓孩子釐清自己的情緒根源。

當你這麼問的時候,就是讓孩子思考,他現在對你是不是無理取鬧?還是有充分理由?他要試著釐清引發自己情緒的責任歸屬。



中斷法之暗示(換位)法

「暗示(換位法」指的是當對方在躁動的狀態時,很容易把每一個人的言語都解讀成對自己的責備或攻擊,所以就很容易特別「衝」。別人攻擊他,他也要反擊回去。因此這時若能在互動中給對方一個簡單的台階下,有些孩子就比較能夠順勢穩定一些,如此便達成了我們「反應中斷」或是「延遲反應」的目標。

最常給台階的回應,就是「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這句話可以幫助孩子跳脫出他認為大人又在責備他的預想,同時也在話裡多了一些些被理解的感受,如此後面大人想要帶出的內容,就比較會被孩子聽進去。

而當我們對孩子說出這句話時,更重要的事情其實是,我們也是在暗示自己:試著用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而避免單純只認定對方是對立或爆衝。

這樣也會讓我們自己更加穩定一些,當雙方都在衝突中找到一點點穩定的可能性時,局勢也就跟著有了改變的可能。

  • 當導演、給劇本法

另一種暗示法,則是簡稱「當導演、給劇本」法。

當孩子處在強烈的情緒裡時,他人的命令或安撫有些時候不僅無效,反而還會帶來反效果,也就是孩子會越刻意和大人唱反調。這時我們可以採取一個相反的邏輯:也就是我們基於過去孩子情緒高張或對立的行為模式與觀察,在孩子快要爆炸前的加速期,我們比他早一步,先說出他等一下應該會出現的行為劇本。透過這樣預先告知的方式,讓孩子產生「要不要配合、該不該聽話?」的心理矛盾。

因為對孩子來說,如果按照大人給的劇本走(實際上是自己每次爆炸的行為模式),似乎自己順從了大人的話;但如果不按照大人的劇本走,這又不是孩子原本慣性的模式⋯⋯當這種矛盾形成內在拉鋸時,有時候反而會延緩情緒。

舉例來說,如果孩子遇到某些點就會卡住或是開始生悶氣,當大人沒來得及接住他的情緒時就會爆炸,丟東西,攻擊別人或是破壞物品時,我們也可以用這種「當導演、給劇本」法,來突顯孩子內部的心理矛盾,甚至同時發揮同理與暗示的作用。

以下只是示範說法,實務上我們可以依據孩子的特性、模式,以自己習慣的語言表達出來即可:

「你一定會很生氣的呀,你甚至會感覺很______(身體症狀或抱怨,比如頭痛)。因為你一方面想把事情做完、可是一方面又不想面對(同理孩子矛盾的心理)。但是你就是做不了決定,所以只能先生氣了。所以我跟你說,等一下你會一直生氣,越來越生氣。

然後接著你發現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你就會想要攻擊(挑釁)______。然後繼續生氣,因為你知道這無法解決事情,只是讓衝突變嚴重。接著差不多10分鐘到30分鐘內,你就會慢慢好一些,說不定會提前好,也可能會慢一點好,就跟之前一樣。

最後,你還是平復下來了,然後就可以面對了。你信不信,等一下就會發生我說的這些事情?」

透過以上例子的「當導演、給劇本」暗示法,我們一方面不帶責備的表達出理解,同時也預知了事情的演變,而這整個過程,也在幫助孩子對自己的情緒內涵(衝突來源)有了覺察。

(本文摘自/暫停情緒風暴:大人不心累,孩子不受傷,第一時間化解情緒衝突與對立/禾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