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幼多吃菜 可遠離大腸癌

讓孩子連續15天吃到蔬菜,就能讓孩子對青菜的接受度大大提高。(photo by users jill111 on pixabay)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9年居冠,董氏基金會營養食品中心主任許惠玉22日受訪時說,多吃蔬菜的良好習慣要自小培養,未來才能遠離大腸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則呼籲,民眾務必要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與觀念,以免錯失治療黃金時期。

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暨台灣大腸直腸醫學會理事長梁金銅22日表示,大腸癌分成4期,第一期癌細胞位於黏膜層及黏膜下層,此時通常不會有症狀;第二期時癌細胞侵犯到腸壁,但尚無淋巴腺擴散;第三期為癌細胞已經由淋巴腺擴散;第四期則是癌細胞已轉移到其他器官,較常見者為肺臟、肝臟、骨骼。

梁金銅強調,大腸癌蟬聯發生率首位的原因,與人口老化、篩檢普及生活習慣西化有關,呼籲民眾平時應少吃紅肉與過度烹調的食物,多運動,並養成觀察糞便的習慣,「最重要的是中老年人族群務必定期篩檢,以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董氏基金會則表示,讓孩子願意主動多吃蔬菜的好習慣要趁小培養,據2017年英國考文垂大學的實驗結果發現,若讓孩子連續15天都吃到蔬菜,則最後孩子對該蔬菜的接受度會提高許多。

好習慣的養成可以分為「熟悉期」、「養成期」與「熟練期」,許惠玉受訪時說,「孩子真的很不喜歡吃青菜」這句話只是藉口,只要讓孩子多看、多聽、多試、多聞,甚至讓孩子學習種菜,親身參與菜芽的成長過程,就能大大提高孩子對青菜的接受度,進一步幫孩子養成健康吃的好習慣,改掉孩子不愛吃菜的壞習慣。

值得注意的是,專家並不主張父母以「條件」來交換孩子吃青菜。許惠玉說,因為「交換」在無形中會暗示孩子被交換的東西(青菜)是難吃的,一旦心態養成,未來如果沒有交換的東西,孩子就不會主動吃青菜。

不過,鼓勵孩子主動吃青菜並不用太考驗媽媽的手藝!許惠玉指出,孩子原本的味覺其實很清淡、偏向原味,只是在成長過程中接受了越來越多的味覺刺激,才養成「重口味」或挑食的壞習慣,所以要讓孩子擁有健康飲食,更需要家長、師長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