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我們新聞道德與自律,出社會後主管卻只想要賺點閱率

Mobile news application in smartphone. Man reading online news on website with cellphone. Person browsing latest articles on the internet. Light from phone screen.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作者/獨立評論

文/顏婕儒

網路上,內容農場、標題殺人、捕風捉影等所謂會被批為「垃圾」的新聞隨處可見。但為何這樣的媒體在一片罵聲中,還是能穩住腳步,甚至人員擴編?

▎網路時代的閱讀,已經和紙本大不相同

從2007年開始,網路的媒體接觸率超越了報紙,成為五大媒體中接觸率第二高,並且持續穩定成長,電視則是維持在高點緩慢下降。這意味著,現代人接觸新聞的形式與過往已大不相同。從紙本到網路,並非只是將資訊複製貼上到網站,紙本與網路的閱讀模式其實大不相同。可以說,網路的出現大大的改變了大眾觀看的習性。

我是一名傳院學生,同時也是報社電子報的時薪人員。在學校,我們學習如何書寫「標準」、「合格」的導言,像是要如何取捨5W1H讓讀者能迅速在導言中了解新聞重點、新聞撰寫時需要符合哪些「新聞價值」,以及做到平衡報導、傳遞事實不誇大等等新聞自律。但在真實進入新聞產業後,會發現我們學到的這些東西幾乎沒有辦法應用。學校的知識與市場的需求,存在很大的落差。

學校所教的知識,幾乎都是以過往報紙的形式為主。報紙每日發行,會在前一天截稿後編輯、付印、派送到各通路,而標題可以顯示出新聞的重要性,頭版頭條尤其是重點,可以影響消費者是否要購買該份報紙。為了要把事情講清楚,一般來說新聞的長度不會太短,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花時間了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又或是看完了一整篇才發現自己對該議題根本沒有興趣。因此為了讓閱聽眾快速瞭解內容摘要,導言必須準確地抓去重點,讓讀者能夠了解事情大綱,並決定是否要繼續閱讀弄懂細節。

不過網路時代並非這麼一回事。網路並不像紙媒一樣,標題與內文在同一頁,而往往是只看得到標題,要點進去才能進一步看到內文。媒體產業各個都在拚觀看數、點閱率、觸及率,若在標題中如同報紙般直接敘述概要,民眾在標題就把重點看完了、又或是覺得不重要,就不會點進去看內文,如此一來就不會有點閱率。因此在標題中藏一些重點,或是浮誇一點搏人眼球,引起人性中的好奇,雖然看完可能才會發現被標題騙了,但媒體已經賺到點擊。

再加上科技發達,現代幾乎人人一支手機,隨時隨地都在使用網路。為了配合人們的習性,沒辦法像過去一天出一份報紙,新聞的「量」勢必需要增加。不過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根本沒有那麼多的新聞、那麼多的時間可以訪問,因此「在網路上找題材」就成了網路記者的一大工作。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在自我矛盾中掙扎

「那你的工作比想像中的還令人討厭欸!」某次跟朋友分享前陣子有幾個網紅醜聞引發了網路論戰,源頭都是我在匿名社群軟體「挖」出來的,他這樣對我說。其實我自己時常寫完文章,也都會害怕引起意料之外的影響,但為了點閱率,還是必須做這些自己也不太認同的事。

在學校上課時,老師總告訴我們要盡量保持中立,不要加一些情緒字眼去誤導讀者。但在去上班後,就屢次被主管要求為當事人加上情緒,「這樣比較生動,觀眾才比較會想看啊!」

我們總在真實與誇大中自我矛盾與掙扎,「這就只是一份工作,並不代表你的人。」主管在一開始就給我們心理建設。我相信,任何一個媒體從業人員,都不是抱持著要做「會被眾人唾棄的新聞」的心進入這個行業,沒有人會想被罵「垃圾記者」。但這樣的東西之所以會存在,就是有他的市場。

公司每天都會統計當天點閱、分享、留言次數最多的新聞。很諷刺的是,就算大部分的留言都是在批評、宣洩憤怒而非討論新聞本身,還是依舊會被歸類在「討論度高」的新聞中。「邊看邊罵」是閱聽眾的一大陋習,如果不從最根本的源頭去抵制,持續在網路上批評、謾罵、造成討論度,只會加速惡性循環,讓情況愈發嚴重罷了。

我自己也曾寫過不用標題騙人、內容相對比較「營養」的新聞,不過從點閱率就可以看見顯著的差異,是幾「百」與幾「萬」的區別。病態媒體產業的大環境,沒辦法單單靠著記者去改變,其實閱聽眾的力量是遠大於媒體從業人員的。新聞是為了閱聽人而存在,因此我們更應該要發揮自己的影響力,用行動去下架所謂的垃圾新聞,去告訴媒體背後的財團,這個市場不需要這種東西。我們每個人,都是使媒體墮落的幫兇;但我們每個人,也都能成為拯救這個環境的要角。

更多獨立評論文章

「2030雙語國家」,是哪雙語?誰的國家?

※本文由獨立評論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