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手退役轉職大不易 學界:該調整學、術科比重
國內體育人才培訓長期重術科輕學科,導致選手退役轉職大不易,學界擔憂,體育署的做法,等同變相承認績優體育選手及運動產業是「弱勢」;資深體育從業人員則認為,政府應聘請運動員去帶動企業運動風氣,並給予運動指導費,才能讓運動員有存在的價值。
台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研究講座教授洪聰敏說,過去體育科系課程的設計以培養體育教師為主,因此課程上配置相當高比例的運動術科。但是現在體育教師培育只占不到一半,可重新規畫學科與術科的比重,特別是讓非體育師資路徑的學生有更多跟運動科學、科技、產業經營甚至跟運動文化相關的專業教育。
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馬鈺龍說,運動員跟一般大學生一樣,退役或畢業後,都可能會有與所讀科系不同的職涯規畫,政府提供多元的職涯輔導,個人樂觀其成,相信一般綜合大學也需要這樣的服務。
國立體育大學國際體育事務碩士學位學程研究生侯國輝說,體育署以輔導的方式處理,變相承認績優體育選手及運動產業是「弱勢」,這些練體育出身的選手差人一等,與過去所想要推翻的傳統刻板印象大相逕庭。
一名資深體育從業人員也認為,「重術科輕學科」的現象確實存在於體育專科的大學,建議應該從大學階段就盤點未來社會需要哪些技能,在體育大學或有體育系的綜合大學中,於周間或是周末開設相關學分課程,學生才能「畢業即就業」。
更多udn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