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習近平改革開倒車 才是中國經濟的威脅

(中央社台北17日電)美國智庫學者撰文指出,中國經濟成長面臨最大的威脅不是中美貿易戰,而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改革開倒車,持續做強做大國有企業,阻礙市場化變革。而他這麼做的目地是維持政治控制。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今天刊出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級研究員拉迪(Nicholas Lardy)的文章,探討中國市場化改革的問題。

作者說,正是市場化改革在過去35年給中國帶來的巨大進步,民營企業對中國在產出、就業和出口方面的強勁成長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習近平2012年成為中共總書記時,外界曾寄望他將繼續大幅度改革。一年後習近平在中共18屆三中全會中也表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作者說,但自那以後,習近平基本上放棄了這種方針,轉而聚焦反腐敗運動,甚至還一再強調國家產業政策和國有企業的作用,儘管國企效率低下已有確鑿證據。

根據中國財政部,即便是在享受各種直接補貼之後,逾2/5的國有企業仍持續虧損。它們依靠大量增加的銀行信貸維持運轉,導致中國企業部門槓桿率上升。

習近平一再告誡國有企業要做大做強,中國政府還在特定行業主導了一些大型企業的合併。作者認為,這種不太明智的整合削弱了競爭,減弱了創新和成本控制的動力。

文章中表示,自合併熱潮開始以來,超大型國企的資產回報率下降了一半以上。與此同時,民營企業的生產率有所提高,工業部門民企的生產率如今幾乎是國企的3倍。

這些巨型國企吸走了占比越來越大的銀行信貸,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生產率更高的民營企業為代價。自2013年以來,流向民營部門的銀行信貸所占的比重下降了80%。

文章說,國企控制著約30兆美元的資產,相當於中國去年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倍多。但其資產回報率下滑,民營企業的投資也下降。然而,習近平之所以接受這種狀況,是因為他把維持國有經濟部門視為維持政治控制的一個重要因素。

但如果中國不回歸更加市場化的經濟政策,作者認為,即便與美國的雙邊貿易爭端得到解決,中國的成長也很可能進一步放緩,同時給全球經濟帶來不良後果。(編輯:張淑伶/邱國強)1080117